第六章(第5/16页)

曾经叱咤风云的云达公司就这样不复存在了,早在前台山墙上聚酯玻璃的大LOGO被砸烂之前,各种网络媒体已经有铺天盖地的报道。在那些文章里,蔺达有时候像个暴君,有时候愚蠢幼稚至极,还有很多的阴谋论,比如他早就把投资款转走买了房。所有的文章谢晓丹都偷偷看了,每一篇似乎都有蔺达的影子,每一篇里的那个年轻创业者,又都不是蔺达。眼前这个苍老的少年,把自己淹没在汹涌的人群里,只留下半个背影,他的头发应该是很久没剪了,乱蓬蓬的像顶着个鸟窝。两个人在夜幕初临的北京城漫无目的地溜达,初夏的暑气渐渐消散,穿着T恤大裤衩的蔺达在五道口的路边摊坐下,要了扎啤和烤肉,又点上一支烟。谢晓丹拿餐桌上粗糙的餐巾纸象征性地抹了把凳子,就把穿着七分裤的屁股重重放了上去,如今的她已经很适应这样的环境,像是回到了大学时代,曾经的那些奢侈品锁在柜子里,许久没派上过用场了。谢晓丹问蔺达,接下来你怎么打算?蔺达发狠似的撕咬下三块羊肉,仰头闷一大口啤酒,用手背蹭蹭嘴,凝视谢晓丹许久,只说了两个字:娶你。

快要三十四岁的谢晓丹心里五味杂陈,上一次有人说娶她,奥运会还没开呢,北京的房价还有四位数的呢;没变的是,中国老百姓又经历了一次股灾,又有一拨人破产,一拨人跳楼。谢晓丹知道,那一刻的蔺达是认真的,她吞了口冰冷入骨的啤酒答道:“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开玩笑。”

就把这句表白,当作最后的肯定吧。谢晓丹早就想明白了,她是不可能选择蔺达的,他身家上亿风流倜傥的时候都不会,更别说现在了。谢晓丹也看明白了,这个倡导平等自由的所谓新世界是个伪概念,这个世界里的人用梦想和情怀做旗帜,不过就是想抄近道儿去占领那个旧世界,那个她迫切想要回去的、现实又虚荣的旧秩序,哪怕在那个世界里她也并不在食物链的上游。

烧烤店的破音响正放着张震岳的《再见》,深情的节奏淹没在食客们的嬉笑怒骂和马路上汽车的鸣笛中,这一点点伤感和无奈,在后工业化的大都市里竟无处藏身。天边的晚霞,收起最后一抹亮色,晓丹明白,那个曾经绚烂的梦醒了,她也该谢幕了。

我怕我没有机会

跟你说一声再见

因为也许

就再也见不到你

明天我要离开

熟悉的地方和你

要分离我眼泪就掉下去

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

我会珍惜你给的思念

这些日子在我心中

永远都不会抹去

我不能答应你

我是否会再回来

我不回头

不回头地走下去。

大约一个月前,许久没有联系的Samantha吴突然加了谢晓丹的微信,说她们全家从加拿大回国了,还是国内机会多。谢晓丹一开始忐忑不安,生怕Samantha的出现,会和当年代表黎光和自己谈判的刘律师有关,所幸,一切担忧都只是担忧。Samantha约谢晓丹喝过一次下午茶,聊了聊各自的近况。晓丹很久没来过这种地方了,比邻雍和宫的京兆尹素餐厅还是那么静谧幽雅,竹林里仙雾缭绕,点心精致可口,竖琴响起来的瞬间,她的心都酥了。Samantha还是那样的优雅精致,在慢节奏的加拿大养了几年,曾经的犀利和欲望淡下去,人看起来平和安定了许多。她离国内的创业圈很远,完全不了解创业是怎么回事,只看到谢晓丹名片上赫然印着“市场总监”,人也更成熟稳重了,由衷地赞扬她敢于主动闯出Comfortable Zone(舒适地带),值得敬佩。这大概还是第一次,从曾经的偶像上司口中听到如此肯定之词,谢晓丹隐隐有些不安,却也第一次觉得,这趟虽然没有挣到钱的创业之旅,其实也并不是一无所获。还是那句话,所有的经历,都会在你的生命中留下痕迹。

过了没两周,Samantha在微信上说有个朋友想介绍给晓丹认识,是他们过去在棕榈泉的老邻居,人特别好,做艺术品投资管理的,家教也好,书香门第。男未婚女未嫁,这样的介绍是什么意思,大家都心照不宣,双方约定见面的时间,恰巧就是蔺达求婚的第二天。

那天晚上,谢晓丹告别蔺达,又是地铁又是三蹦子地从中关村辗转回到自己在东三环租来的“家”,这每天往返的六十公里,恐怕是最后一次经过了。她把自己关在不开灯的房间里,放肆地哭了一场,以祭奠过去的五百多个日夜。等灯光重新启明的时候,谢晓丹就已经又是CBD的Amy 谢了。她认真地洗了澡,吹了头发,去衣柜里翻出那些许久没有派上用场的名牌行头,轻轻拂去防尘袋上的灰尘,为第二天的相亲认真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