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野树台反落兜(第10/12页)
赵匡胤正是看出了这一点,而结果也正和他预料的一样。浮桥才搭起一小半,淮河水军大营便得到消息。但是为了防止是圈套,水军等到天色发亮之后才派出大小几十只战船往翁鱼肚而来。而水军船队前往翁鱼肚,龙角弯将是必经之处。龙角弯是个急弯,也正是因为有这么个弯,此处才会淤泥堆积,河道狭窄水浅。
船队到龙角弯之前河道两岸一切正常,但就在要穿过龙角弯的时候,突然间烟雾滚滚,整个河面都看不清了。
“西北风向,烟是顺河而来。”有船队瞭哨在高喊。
“烟带硝味,是人为放的烟火,大家小心,船只间尽量拉开距离!”有经验丰富的水军将领在高喊。
这种情形下肯定有很多人是慌乱的、不知所措的,他们的表现已然注定了此次突袭的成功。
也有些人是镇定的、有经验的,所以马上组织箭弩车、甩抛车构成防御架势。烟虽然是顺河而来,但是最近的攻击却来自北岸。刚刚没有烟雾可以看清周围时河北岸的确一只船都没有,所以即便藏有些小快舟用于突袭的话,现在最多也只是借着烟雾遮掩将船推下水或刚刚离岸。于是防御的箭弩车、甩抛车调整的角度和高度都是将攻击点估摸在离北岸二十步范围的水面上。但是他们的判断错误了,错误引导的快速反应一样改变不了此次突袭的成功。
未等对方箭弩车、甩抛架调整妥当,大周第一批的两百多只骆驼已经冲入了河中,并且以极快的速度朝着那些战船靠近。赵匡胤之前已经仔细测算过了,此处的水深足够那些高大的骆驼踏着河底行走。虽然水下迈步要比陆地上艰难些,但一只骆驼只带一人在水下行走还是比船只要快速许多,特别是刚刚冲下河的那一段。所以当那些南唐水军估测他们才将藏在岸上的快舟推下河时,那些骆驼已经快冲到他们的船下了。
当南唐水军兵卒发现骆驼时,那些骆驼已经到了船舷边了。而内河水浅,所以使用的战船不像海船,船体较轻较低,船舷较低。所以首当其冲的赵匡胤和禁军教头潘彪只需踩踏驼背,便分别纵身上了船队的头船和二船。不过紧随他们之后的其他禁军兵将却没法像他们一样上船,而是纷纷掏出抛钩、绳砣等攀援器具并甩上船来,在结实的部位固定好再快速攀爬上船。
赵匡胤在江中洲曾经历过一场巨浪中的船上大战,所以对船战算是很有经验的。上船之后便如下界的凶神般毫不手软,盘龙棍挥起,棍上龙身撒开,横扫船头,将靠得近的对方兵卒直接砸进河里,将离得远的兵卒逼退到河里,将反应敏捷、动作灵巧的兵卒逼迫得只能趴伏在甲板上抬不起头。
只凭着一棍之力,赵匡胤便完全控制住了船头部分。而后续的大周禁军便都从船头位置攀援上船,刚上到船上就立刻将船头船锚扔下水去。
潘彪擅长连环镖的绝技,抢上二船后也是一样,双手连环发镖,抢占住船头位并放下船锚。头船二船一停,后面船只便挤拥上来。虽然及时落帆转舵相互间未曾撞上,但整个船队的顺序方向瞬间全乱了。
船一乱,船上本来就有些慌乱的人变得更加慌乱了。虽然也有部分清醒的人意识到应该阻止那些突然抢上船的人,但真正拔兵刃冲上来的却并不多。因为他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是那些人的对手,冲上去后只会成为一个牺牲品。
而原本准备攻击对岸河边的箭弩车和甩抛车则全都失去了攻击方向,只两三个发出了箭弩和铁钉球,却都不知道飞向了哪里。而就在这个时候,第二批五百多只骆驼下了河,快速往已经乱了的船队冲来。紧跟在骆驼后面的是翘头快舟,这种小船只需五六人就能抬动,放到水里之后却能搭乘十几人,而且水中划行特别灵活快速。周军藏在此处的这种快舟特别多,很快便几乎铺满了半边水道。
而这时候前面上船禁军抛出攀援器具的另外用处也显现了出来。他们上船之后便立刻将这些器具的绳尾互抛扎紧。这样一来,所有船只便像连接在一个大的蜘蛛网中,相互拽扯不开。
一切发生得太过突然,可是一旦南唐水军清楚发生了什么,肯定是会马上组织最有效的反击的。因为他们毕竟也是征战多年的战士,是称霸淮南一带最厉害的水上军队。
“砍断连接的绳索,杀光上船的周军。”头船船楼里冲出了南唐淮河水军副指挥使司骐惠,他高喊一声之后立刻提九环关刀直扑赵匡胤。
赵匡胤知道此时绝不能让对手有丝毫喘息的机会,毕竟对手更善于船战水战,而且人多势众。一旦回过味调整过来,自己这些禁军虽然勇猛,却不见得能在这舟船上占到便宜,所以一定要速战速决、制敌制首。于是他也主动迎着司骐惠冲了过去,未等双方靠近,盘龙棍已然挥舞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