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寒假集训(下)(第5/6页)

“他们都有自己的思考,”林知夏描述道,“他们要读论文,做实验,找出创新点……因为我认识的都是基础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系的博士生,我觉得他们的日常工作都比较孤独,可能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热闹。”

江逾白指尖一顿,转了一下钢笔。确实,在他的想象中,博士们在学校里念书时,每天都要开会讨论学术问题,日子过得非常热闹,就像是一百个林知夏从早到晚围在一起。

而林知夏却对江逾白说:“学者选择了某个方向,总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而思考本身,大多意味着安静和孤独。当你有了思考结果,你才能和别人交流。”

江逾白转过头来看她:“那是你想走的路?”

“是呀,”林知夏回答,“我和沈教授拉过勾了。”

林知夏和沈教授拉勾的那一天,江逾白也在场。他对沈教授印象深刻,对科研也有一丝向往之情。

林知夏好像猜到了他的心思,她又问他:“江逾白,你也想做科研吗?”

“做科研”可能需要林知夏那种先天条件——想到这里,江逾白决定趁早放弃。他并没有产生畏难情绪,他只是明白“有舍有得”的道理。爸爸说,成熟的男子汉,也无法事事兼顾。

江逾白经过了慎重的思虑,才简短地告诉林知夏:“不是很想。”

他以为林知夏会劝他三思,劝他热爱科学、投身科研。然而,林知夏的反应出乎他的预料。林知夏小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方向,这才是世界的美妙之处……”

江逾白打断道:“我将来不能和你一起研究科学……”

“你和我不一样,所以你是江逾白,我是林知夏,”林知夏和他对视,更认真地说,“你是独一无二的江逾白。”

没错。

他是独一无二的江逾白。

林知夏只是在阐述事实而已。

江逾白的耳尖微热,可能有一点泛红。他不想让同学们发现。

好在,江逾白冬天的外套都有帽子。他当机立断,单手抓起帽子,盖住自己的头。他坐在靠墙的位置,背影笔直而端正,字迹工整而充满劲力,翟老师从他面前经过,还问了他一句:“江逾白,你在教室里干嘛戴帽子,你好冷啊?我把空调温度再调高一点?”

“不用了,谢谢,”江逾白答道,“我在专注地记笔记。”

寒假长达一个月。除了春节放假三天,周末双休之外,其它时间,竞赛班的大部分同学都在参加集训。江逾白对自己更是高标准、严要求。经过一个寒假的集中训练,他在小班教学的竞争中成功脱颖而出,翟老师对江逾白评价的非常高。

训练营结束之后,翟老师为班上每个同学写了一份评语。翟老师留给江逾白的评语是:江逾白同学,勤奋上进、敏而好学,老师认为你一定能在竞赛中取得好名次。只有一个问题,你下课经常会戴着帽子,如果你感冒了,请你及时汇报,学习不是第一位,健康才是第一位。

江逾白能体会到老师的关切和照顾。他心中尴尬、表面淡定地收好了评语和成绩单。

当晚,江逾白照常回到家中。他在卧室收拾书包的时候,叔叔突然闯进他的房间,问他:“小江,你叔叔我去南半球演出的这两个月,你有没有很想叔叔啊?”

江逾白静静地看着他,却说:“没有。”

叔叔做出了西子捧心的动作:“真的吗?叔叔不信。”

江逾白解释道:“我补课补了一个月,很忙。”

去年十二月,叔叔跟随乐团去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南半球正值阳光灿烂的夏季,叔叔的肤色似乎被晒黑了一点,叔叔也不在乎。他甚至摘下了手套,露出一双完美无瑕的手,从骨骼到肌腱都展示了男性力量。而他自称:“澳大利亚的演出,把我累坏了,还是弹钢琴好,你们都不用自己扛琴……小江,我听你爸爸说,你寒假哪儿都没去,疯狂地补课,是吗?你的勤奋,太像我了。你叔叔我十岁的时候,每天疯狂练琴,你爸爸被我的勤奋吓到……”

叔叔还没说完,江逾白的爸爸也来了。

江逾白喊了一声:“爸爸。”

叔叔立马扭头,跟着喊道:“大哥。”

爸爸走到江逾白的面前,坐在一把软椅上。他注意到江逾白放在桌上的成绩单。但他从不主动伸手去拿江逾白的东西,他只瞥了一眼,江逾白就把成绩单藏进了书包里。

爸爸笑了,低声问他:“考得不好?”

江逾白迟疑片刻,又把成绩单递给了叔叔。叔叔打开成绩单,就像一个扩音喇叭,当场播报道:“江逾白,初一(十七)班,寒假集训数学总分,A+,总排名,年级前百分之五。”

“很好,”爸爸说,“考出了你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