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月出曲流音
(一)
“吴郡赵谐?”两日后,沈太后捏着手里的荐书,在朝霞的光泽下含笑看着阶下二人,“你们夫妇为了儿子可真是费尽心思,竟请动了这个犟驴回朝参政?”
她的弦外之音沈峥和舜华何尝不知,眼下却只能保持沉默。
“哀家不准。”提起这个人,沈太后连拒绝的口吻也是索然无味的。
沈峥道:“启禀太后,臣方才在前朝遇到了谢太傅,说起此事,他倒是竭力赞成。何况赵谐在十年前就是朝中的中流砥柱,也和臣一般,曾是陛下在太子学舍的伴读,对陛下和朝廷再忠心不过。臣记得父亲在世时也说,此人的佐治之才,世上无二。”
“丞相原来已与太傅大人达成了共识?”沈太后轻扬的双眸迎着霞光,目色间光华之盛,绝非锋芒可以言语。她微微含笑道:“既然大臣们都通过气了,何必还要将此荐书摆到哀家面前,非做这个样子不可呢?”
“臣不敢。”沈峥垂首,虽则眼下形势如针芒刺背,他却毫无退缩,“不过臣仔细想过,赵谐此人确实比沈伊更适合左仆射之位。”
“是吗?”沈太后的笑意终于敛尽。
两人相峙,皆是武康沈氏与生俱来的骄傲与执拗。眼见气氛愈见僵冷,舜华忙跪地禀道:“太后,此事到现在已不同先前。若无人推举赵谐出世便罢了,可现在朝中大臣多数已得消息,俱是诚服他的才干,在佐治才子的名头下再让沈伊顶上,怕是难以服众……”
“哀家自知后果!”沈太后将荐书重重拍于案上,冷笑道,“如今既是丞相极力推举,谢太傅又鼎力支持,天下谁可以说不?”她在漫心寒意与升腾怒火中迫使自己用最平静无波的声音下令,“舜华,即日招赵谐入邺都,授他官职之前,哀家要亲自考察他的才德。”
“是。”舜华透出口气,轻轻拽了拽沈峥衣袖,两人跪拜退下。
殿中一霎寂静如世外空谷,沈太后独坐案后,两手紧紧相执掩在袖中,慢慢闭上了眼眸。
红日东出,纵是她在阖目深思,还是发觉眼前的光线愈见明媚照人,一时恍惚,竟不由自主地想起先皇延庆十五年的绚烂辉煌。
沈太后记得,那时的自己还是先皇的玉妃。
延庆十五年元月,玉妃之子萧祯被封储君,皇帝下令当时的尚书令谢昶为太傅,御史大夫沈弼为少傅,同授太子学业,又传旨自世家大族挑选聪慧少年侍读东宫学舍,赵谐、沈峥,都位处被选中的贵胄少年之列。
不论是祖宗训诫,还是历朝规矩,即便身为太子生母,玉妃也无法干涉太子的学业。不过她与历朝的太子生母也有不同,她的兄长,少傅沈弼,正是太子的老师之一。
“太子是极聪慧的,娘娘不必担心。”沈弼面对她的垂询时如此回答,“几个陪读的少年中,谢攸文思敏捷,云濛精明缜密,沈峥政见独到,裴行则最具谋智、不可小觑。那个来自吴郡赵家的赵谐,年纪最小,却如璞玉可雕,将来待以磨炼,定是天子身侧的佐治之才。还有湘东王萧璋,虽同为皇子,可叹其心昭朗,对太子殿下却是忠心不二。”
玉妃道:“哥哥说了这么多,为何不提郗丞相之子,郗峤之?”
“此子乃人中龙凤,才可堪国。”沈弼话语深长,“但凡如此能人总是要旷古圣君才可驾驭。将来等此子长成、羽翼丰满,对东朝而言,若非大福,必酿大祸。而且……”
见他有意沉吟,玉妃道:“哥哥但说无妨。”
“是,”沈弼这才叹着气,不无忧虑道,“东宫学舍诸人,俱以此人马首是瞻。”
“什么!”年轻的玉妃闻言气得手指发抖,“那太子威严何在?”
“麻烦的事正在此处,连太子对他也是十分的信服。”沈弼苦笑无奈,“娘娘也该知道高平郗氏世代出绝色佳人,今年中秋夜宴时,郗丞相两位女儿入宫赴宴,容色冠盖群芳。太子少年情动,私下似乎已经对郗家幼女情有独钟。”
“郗家幼女?”玉妃思索道,“郗敏之?”
“娘娘记得不错。”
“那少女姿容确实娇美,连我看了都喜爱。”说到这里玉妃已经是笑意溶溶,瞥了一眼沈弼,嗔道,“哥哥先前的话险些吓唬了我,如今既是太子与敏之情投意合,将来等孩子们长大了,郗家自是逃不过此桩亲事。郗氏一门重手足情深名扬天下,若敏之为太子妃,郗峤之自是与太子同行同止。”
沈弼笑道:“但愿如此。”
兄长那时的笑容间别有忧虑,可惜当时的玉妃还是稚嫩了些,无法看到他所预见的深远。待之后祸事连连发生,郗氏一门问罪之际,当初太子学舍的旧人几乎人人挺身而出,连带已做了皇帝的萧祯,也是毫无顾忌地闯入承庆宫。当母子两人因此事失和到几乎兵戈相向之际,沈太后才知道,当年的自己犯下了多么天真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