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神探的格局早已不止是断案了(第2/3页)
赵祯的表现,不是担心区区几句称赞,狄进就倒向垂垂老矣的太后,背离他这位风华正茂的官家,而是太后对待臣子的态度,让他感到了警惕。
“太后用的是以退为进之法,已经将官家给架住了!”
狄进由于有河西的亲身经历,再结合如今京师的风波,马上意识到这场争斗的关键。
归根结底,还是孝道!
百善孝为先,封建王朝都是以孝治天下,这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适应了古代社会结构的需要,因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尊崇和提倡。
刘娥虽非赵祯亲母,却是嫡母,在真宗驾崩,年幼的官家仅仅十二岁的时候,是她垂帘听政,镇压住了丁谓等权臣,令风雨飘摇的朝政重回安定。
此世更是在她执政的过程中,攻灭了边境大患西夏,提拔了包括狄进在内的一众能臣,结果官家一长大成年,就迫不及待地争权,逼得她还政。
诚然,知道其中缘由的臣子,会清楚是刘娥提出衮服祭祖,严重的僭越,刺激到了天子,可话又说回来,刘娥确实提出衮服祭祖,可她只是提出了这个想法,并没有实施,相反现在帝后两党斗得如火如荼,支持官家的声浪越来越高,倒是真的要逼迫执政太后速速下台了。
本来太后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是可以预见的,赵祯完全可以等,结果现在好似逼母退位,落得个不孝乃至忘恩负义的骂名,这可是影响统治根基的大事,何苦来哉?
所以当刘娥盛赞狄进时,赵祯才会不安。
说得难听些,这位官家固然仁厚,可此时此刻他的潜意识里,其实希望看到的,是刘娥对功臣不好,那么自己的行为才更富有正义性。
结果刘娥并没有这么做……
“姜还是老的辣!”
狄进旁观者清,能体会到其中的微妙,若只看朝堂上的风向,认为太后真的落于下风,官家必胜无疑,那就大错特错。
如果换一位对待朝局不敏锐的官员回来,眼见帝党如火如荼,一力附和官家,必定陷入危险之中,也难怪之前两府几经考虑,最后将权知开封府事交托,这个时期的开封府衙主官,比起寻常任上的更具考验!
各种念头在脑海中跃动,殿内的气氛依旧和睦。
刘娥嘉奖了国之重臣后,突然叹了口气:“狄卿家初回京师,权知开封府事,京畿要务,老身放心托付,然有一案,却始终挂念!戚里有殴妻至死者,你可听闻?”
狄进还未回答,刘娥又摆了摆手,慢条斯理地道:“你定是不知道的,这是去年发生的事情,京师城郭的一名妇人,被其夫醉酒后,活生生打死了!”
“老身听闻后又悲又怒啊,夫妇齐体,一家至亲,如何有这般怨念,将人活生生殴打致死?此等恶夫,绝不可留!”
“然寇直阁却以‘伤居限外,事在赦前,有司不敢乱天下法’,免去了那行凶者的死刑,狄卿,你觉得这起案子该怎么断?”
此时刘娥的语气,好似是一个和睦的老太太,絮絮叨叨地说着邻里的话,征询着晚辈的意见。
赵祯脸色却不可遏止地变了。
前脚还夸赞这位当朝冠军侯,后脚就把如此难题推出?
前任权知开封府寇瑊所判的案件,丈夫殴打妻子致死,太后过问,却被硬生生顶了回来,还赦免了丈夫的罪过。
这不合民情啊!
古代女子的地位急剧下降,是在明清两朝,明律规定,夫殴妻,造成骨折以下的创伤,“勿论”,即是说,纵然其夫把妻子打得遍体鳞伤,只要妻子没有明显的骨折,其夫就不会受到律法的追究,如果造成妻子骨折及更严重的伤害,必须由妻子亲自告发,衙门才会进行惩处,刑罚还要减常人二等。
宋朝没有这样的规定,当然也有不公,比如最著名的李清照状告第二任丈夫,这件事本身是不是真事,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但里面的律法却是真的,“妻告夫罪,虽得实,徒两年”。
这个律法沿袭的是唐律,属于亲属之间,卑幼告尊长的类型,分为子告父、子告母、孙告祖父母、媳告翁、妻告夫等等,但具体发生的案件里,判处的刑法远远没有法典里那么严厉。
所以如果带入到后世的思想,觉得古代丈夫殴打妻子至死,历朝官府都会偏帮,一定赦免其罪过,那就是偏见了。
事实上,如今京师的民愤就不少,觉得寇瑊这位大府的判罚不公,而今太后旧事重提,并且是在狄进刚刚赴任时旧事重提,就是让他避无可避。
如果附和这样的判决,那狄进同样陷入不公的漩涡!
如果推翻这样的判决,那就有戏了,要知道前任寇瑊,可是坚定的帝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