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第3/4页)

许黟给他探了脉搏,询问几句话,然后对旁边的两人说道:“我再开个治肺热证的方子,这方叫橘皮汤,如何煎煮,等下我让阿旭跟你们讲。”

夫妻二人闻言,连忙跪到地上磕头致谢。

许黟将他们扶起身,他的眉头紧皱着:“你们不必如此,救死扶伤是医者之责,我只是不忍心罢了。”

穷苦的人有时候只需要拉一把,就能从困境里走出来,从而获得新生。这老人家的病,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发热导致的肺热证。

可若是今日没人救他,他的死又好像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事,草草埋葬了,化成土,变成大地的肥料。

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见不到的时候就不会去想,见到听到了,就会忍不住的想,若是他有能耐,为何不救?

为何不救?

是啊,为何不救。

李大路他们没在许家待多久,老人家的烧彻底退了之后,他们就提着药包离开了。

许黟没有收他们一分钱,刘伯也没有。

刘伯最近在做善事,遇到穷得吃不起饭的,他就不收钱地载一程,全当是积德行善。

老伴刘氏说,这就是跟在许大夫的身边的缘故啊。跟着善人,人也变得善良了。

李大路他们走后,郭中攸那边的病人还有好几个。

他老当益壮,看了几十个病人还精神抖擞,不见疲惫。

许黟却不敢他继续这样费神,毕竟年龄在那里,还是稳妥些比较好。

“郭大夫,我也来吧。”许黟对他说。

郭中攸没拒绝他的好意,说道:“行,这花了你多少药钱,都算在我账上。”

他这次出门,带足了银钱,可没带多少药材。

早在几日之前,带出门的药材都用在义诊上了,如今给病人开药,全靠着许黟家里的药材撑着。

“这个病人后背长了个瘤,得割了。”这时,郭中攸看了个病患,皱着眉地回来找许黟。

许黟听到需要手术,挑了挑眉,跟着他去见那个病患。

郭中攸道:“我带来的刀具不够,这瘤要用细长的小刀,才能取得干净。”

听到这话,许黟很是惊喜:“郭大夫会疡科?”

宋代时,医学已经处在于高度发展时期,那时候便出现各种科的雏形,比如外科、内科、妇产科和眼科等等。不过这个时候的外科,不叫外科,通常会叫疡科。

疡,有时会叫做外疡,因而会疡科的大夫,也被称作为疡医。

论道这些日子,郭中攸并没有跟他聊到外疡上,许黟以为郭中攸只会内科。

郭中攸道:“老夫只会一些。”

只会一些……那便是会了,古人总会谦虚些的。郭中攸没说他不擅长,那就是会得挺多。

许黟立马说道:“郭大夫,你要的疡科器具我这里有。”

他备的这外科器具有剪刀,镊子,铗子,细刀、锥子等,光是细刀就有好几种,有长有短,还有三菱形,牙刷型,铲型等。

另外还有之前调配好的圣睡散。

郭中攸看到许黟竟然还有这些东西,不由刮目相看。

“你这器具确实齐全,比老夫的还要多出好几样。”郭中攸见其中有三菱形的细刀,惊讶地拿起来看。

这就是他要的刀具,用它来割瘤子,可将瘤子长在皮肉里的脓液全都割下来。

两人检查了器具,许黟就去看那个长瘤的病人。

那人瞧着二十多岁,穿着打着补丁的短打,他叫方四,家里排行第四,身板有些干瘦,在城中一家酒楼里当跑堂的。

前几日,他突然觉得后背发痛,摸着有硬块。本不打算理会,结果不到两日,那肿痛的地方越长越大,长成了葡萄大小。

那时候他的后背痛到无法躺着睡着了,连跑堂的差事都做不了。

掌柜的看他平日里手脚勤快,也不刁难他,还将许家有大夫义诊的消息告诉他,让他来看病。

于是,方四就来了,见到诊堂里这么多人,还等了两个时辰。

结果那看病的老大夫只瞧了几眼,就说要开刀,把那叫瘤子的东西给割下来。

听到要开刀,方四吓得整个人都在哆嗦,之前有个跟他一起跑堂的摔断腿,他当时带着人去看大夫,那大夫就是用刀子把皮肉割开,将其折断的骨头摆好,又用线缝合,场面极其可怕。

方四见到又有一个年轻的大夫来给他看后面的瘤子,他心里戚戚然,脱下外面的短褐,小声问:“大夫,我、我这后面的瘤子能不开刀吗?”

“得开。”许黟看到那颗瘤子,就判断出来这个叫粉瘤。

有的大夫会把它叫做脂瘤、 瘿瘤,有的大夫也只称做瘤。而“脂瘤”这个病名,最早的记载是出现在南宋陈言撰写的《三因极一病源论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