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纪实诗】杜甫三绝句(第5/7页)

“这……看起来也还行?”程知节看着天幕上杜甫一家盖房的身影,不由露出笑容:“这不是就要过上好日子了吗?”

“你个咬金!不会说话就别说话。”李靖眼疾手快地抽了程知节一下,示意他去看圣人脸色。

李世民背着手,面色难看。仙人解说的词句并不激烈,甚至还有种平淡的温馨,但老辣如他们,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

其一,759年,杜甫才至华山不久就辞官致仕。

李世民不敢想象,除了天幕所说的克扣俸禄、朝廷混乱,他到底还遇到了什么,才能让这个敢于千里奔袭、忠君渴仕的杜甫心灰意懒,愤而辞职?

其二,760年,杜甫辗转多地,奔赴蜀中。

都说入蜀之路,高竣峭险,但凡能勉强度日,吃饱肚子,何至于一路西行?这只能说明洛阳、华州、秦州、同谷、剑阁各地民不聊生,百姓食不果腹、军队四处掳掠,以至于杜甫一家只能不断迁徙。

【时间很快来到了761年。】

【这一年,有好消息:三月,史思明也遭遇了和安禄山一样的下场,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杀父的惨剧又一次因为权利的争夺而上演。自此,叛军内部分崩离析,各自为战,唐军趁此机会展开猛攻,捷报频传。】

【这一年,有坏消息:秋,江、淮大饥,人相食。三吴大旱,饥甚,人相食。与此同时,梓州刺史段子璋自称梁王,进陷剑州,后成都牙将花敬定出兵平定,花恃功大掠,将士肆其剽劫。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而取之,乱杀数千人,光远不能禁。】

【说到牙将花敬定,我们不得不提起杜甫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赠花卿》,其中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堪称千古流传。当人们想要夸赞别人歌声动听、乐曲明媚时,十有八九会想到此诗。】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首诗并不是纯粹的赞美诗,而是一首委婉的讽刺诗。讽刺的就是这位掳掠百姓的将军,花敬定。】

众人一惊,抬头望去,只见天幕上缓缓出现了完整诗句: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成都城里,丝弦悠扬,行云流水,令人痴狂。杜甫忍不住感慨畅享,这样美妙的乐曲,应当是天上仙乐,人间难闻吧?——但若是难得一闻,杜甫为何偏作“几回闻”?况且首句即言“日纷纷”,这乐声于成都想来倒是寻常之音,不足为奇。】

【如此对比,难免让人心生疑虑:此诗究竟是在赞美乐曲,以仙乐相喻?还是意有所指,另有弦外之音?】

【杜甫作此诗时,花敬定已平叛立功,再归蜀中。花敬定替朝廷平定段子璋谋反后,居功自傲,骄恣不法。他不仅放纵士卒在东蜀大肆掳掠,而且还在蜀中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俨然天高皇帝远,蜀中他称王。过上土皇帝生活的花敬定逐渐僭越礼法,开始擅用天子之乐……】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乐数之礼,自上而下,礼崩乐坏,是为王道失衡。在古代,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便是音乐和舞曲,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以祖孝孙为太常少卿,考订大唐雅乐。直至太宗李世民,又充分肯定了礼乐分级的作用:“天子十二钟,上公九,侯伯七,子男五,卿六,大夫四,士三……太宗称善,于是加级颁赐各有差。”】

【花敬定自诩远在蜀中,僭用天子礼乐,人所不忿,却无敢言。杜甫知此,于是作《赠花卿》一诗,其中词句,颇可玩味。除却刚才的“日纷纷”与“几回闻”,“只应”一词也委婉表达了杜甫不赞同的态度。除此之外,“人间能得几回闻”更是语含讽刺,意即多行不义必自毙,花敬定僭越用乐,必不能久。】

【除了《赠花卿》委婉地表达了杜甫对花敬定的观感,他还写了一首更为直白的《戏作花卿歌》表达自己的不满。其中有两处特别有意思,月兮特意摘出与大家分享。】

【第一处好玩的地方,就是全诗的开篇:“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此句夸花敬定勇猛善战、威名远扬。看似平平无奇,但大家细细品味那句“学语小儿知姓名”,是不是能想到什么?】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家长会用“不听话的孩子会被坏人捉走”、“再哭的话,妖怪就把你抓走”等话语来恐吓孩子。这种习惯自古有之,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张辽止啼”。张辽虽然威震江东,却无残害百姓之举。杜甫在此处所用的典故,恐怕不是来自张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