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第7/8页)

要说一般过来的官员,肯定是没有什么护卫的。

纪元到底不同,这也是刘同知最开始不想同纪元多说的原因。

除此之外,纪元感觉,似乎还有旁的事,让刘大人并不信任他。

哎,搞好跟上司的关系,也是重要一步啊。

等大家各自去办差,纪元先主动跟户司主事攀谈。

户司主事五十多岁,胡子已经花白,他看着颇有些干黑,对纪元倒是不错。

两人回到户司,主事就道:“你先熟悉熟悉这里的公务。”

说完又提醒道:“对了,虽说你是仓司主事,但咱们这人少,很多事情都要兼任,晓得?”

宁安州衙门就那么多人,大家都是如此的,根本做不到事事分明,条件根本不允许。

户司主事怕吓到纪元,根本不敢说实话。

以后熟悉之后,别说户司的事,便是其他部分的差事,他们都要做的。

先不说吧,免得把人吓跑了。

可纪元是什么人,他在翰林院看了几千上万份文书,可不是白学的。

一眼便知道,这地方是要多做事的,故而满口答应。

不知道是不是他答应的太快,户司主事甚至有点不信。

随后下属的另一个问题,让户司主事挠挠头,这答还是不答?

纪元问道:“咱们刘大人,还不相信我会好好做事吗?为什么?是因为那个知事?”

户司主事见纪元年纪小,又问的真诚,小声道:“那个外地人,实在不像话。”

“从刚来就想走,折腾了七年,任期到了也调不走,天天喝酒闹事,衙门有他没他都一样。”

但这位刚来的时候,也是雄心壮志,觉得自己一定能离开。

他认为,自己一个堂堂举人,得罪人之后当了个正九品的知事已经够倒霉了,不能再倒霉下去吧。

谁知道,做什么什么不成,一直到现在。

这简直是所有外地官员的“前车之鉴”。

不少被外派过来的官员看到他,立刻起了走的心思。

纪元听完,心里明白过来。

说到底,还是觉得他不安稳。

没关系,这倒是最好办的了。

纪元点头,什么也没说,把袖子一绑,对自家上司道:“那下官就开始看本地的文书了,先了解本地的具体情况。”

“想来接下来最要紧的便是七月丰收,下官一定在稻子收获前,看完这所有卷宗,也好了解往年的定例。”

户司主事看着眼前那么多卷宗。

别是在吹牛吧。

那么多东西,谁能看得完?

距离丰收,只剩下七天时间啊。

户司主事还是怕吓到纪元,委婉劝道:“没事的,事情慢慢做就好。”

纪元点头:“好的,放心吧。”

纪元沉浸在本地卷宗里。

户司主事走出此地,其他三个本地同僚面面相觑。

“没吓着新人吧?”

“哎,都说了,让他再歇歇,看他是个和气肯干活的,稍微分担一点公务也行啊。”

便是刘大人都点头:“他来宁安州这段时间,一直都很和气,还把自家牛借给村寨里的人,应该能做事,至少中规中矩,不要吓着他了。”

说白了。

本地所有官员一个想法。

少给纪元派活!

不要把人给吓跑了!

要知道,他们这衙门官员少,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压力大的不行。

好不容易来个人分担,真的不能吓跑啊。

可惜他们不知道纪元卷王的名声。

否则担心的,就不是纪元害怕公务太多,而是害怕跟不上纪元的节奏。

看卷宗,处理公务,对纪元来说得心应手。

不到五天时间,各部文书都被他看了遍。

从前期走访调查。

再到翻看本地卷宗。

纪元对宁安州的调研基本结束。

纪元把手头的文书放好,走的时候,甚至把五司的卷宗都摆放整齐。

本地的情况,他了解了大半。

让人忧心的,便是去年的涝灾。

总的来说,梯田里的水是由山上引下来的。

但这些引下来的水控制不好,或者山上的水太多,就会让梯田的稻子淹死。

去年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的事。

所以今年大家特别紧张。

至于赈灾?

本地人没想要什么赈灾,他们甚至不懂这种情况下,朝廷是要给帮忙的。

他们只想着,今年顺利收获吧,只要顺利收获了,日子就能好过。

纪元再看着亩产的斤数。

这么好的田地,亩产三百多斤大米。

实在是太少了。

“不好了!山上又下雨了!”

“要抢收!必须抢收!”

“看天象的吏官说,最多五日,五日后必有大雨,要提前抢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