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无法逾越的困难(第2/3页)

在韩阳的命令之下,位于那颗中子星周边的一线科学家团队立刻开始筹备第二轮实验。

就算这一猜测,这一套理论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一个问题。那便是,这种辐射的强度据预测极为微弱。而中子星的辐射程度极为猛烈。

那么,如何在众多干扰之下,准确将这种辐射找出来?

一线科学家团队将有关中子星的详细数据不断回传到人类主舰队之中。位于主舰队的研究团队,尤其是实验物理学家立刻开始着手设计具备相应能力的实验器材。

在这过程之中,一线科学家团队筹备了一轮极大规模的中子星碰撞试验。

中子星引力太大,辐射太强,几乎不可靠近。而要设计出契合中子星实际的观测设备,又必须要对中子星展开极为详尽的观察,搞清楚它内部的详细结构及运动模式,尽可能掌握它的每一个参数。

既然如此,操纵物体直接撞击中子星,通过人工制造中子星星震的方式来获取有关于中子星的详细数据,就成为了唯一选择。

因为在碰撞之中,整颗中子星都会发生相对应的改变。这改变虽然细微,却能透露出中子星隐藏最深的秘密。

这一进程持续了三年左右的时间。三年之后,实验物理学家们分成了两派,分别走向了两个方向,拿出了遵循两种不同思路的实验观测装置。

其中一种走提高观测精度的路线。不管那种辐射多么微弱,只要我的观测精度足够高,同时排除干扰的能力足够强,就一定能将这种辐射找出来。

第二种路线,则再次走了间接影响路线。这一派实验物理学家认为,那种辐射的强度实在太低,要将其从干扰辐射之中分离出来,以当前的技术水平不太可能做到。既然如此,不如转换思路。

一些理论物理学家和研究团队认为,这种被称之为“暗力辐射”所释放的粒子,会对中微子造成一定的影响,令中微子呈现出某种改变。

那么,我们不去直接观测这种辐射,转而去观测中微子。如果中微子确实存在这种改变,那就可以证明确实存在这种辐射。

韩阳经过思考之后,最终决定,两种方案一同上马。

于是,在这颗中子星周边,庞大的建设再一次开始。

首先进行建设的,是阵列中子望远镜。

韩阳总计建造了106台大型望远镜,以平面的姿态,在距离中子星约800万公里处对其展开探测。

呈现平面布局的这些望远镜联合起来,其观测效果便可以类比于口径达到了100万公里的单台望远镜。

它就像是一台巨大的放大镜一般,对准了这颗小小的中子星,试图察觉到它身上最为细微的变化。

至于另一条思路,韩阳则建造了一台巨大的中微子望远镜。

观测中微子,人类科学界一直都有十分成熟的观测思路,无非就是采集到足够多的纯水,建造足够巨大的纯水罐子,安装足够多的光电倍增器而已。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刻这台中微子望远镜尤为巨大。

望远镜主体是球形的,其半径达到了1.2公里,内部储存的纯水质量达到了72.3亿吨。

将其释放在星球上的话,这些水可以铺满一个深度为两米,宽度和长度各自达到60公里的巨大湖泊。

而如此之多的水,其中的所有杂质加起来,总质量仅仅只有不超过一公斤。

一线科学家们也分成了两个团队,操纵着这遵循两个思路所建造的观测设备,再度对这颗中子星展开了观测。

观测总计进行了十年时间。在这其中,总计进行了数千次观测,产生了高达万亿GB的数据。

整个人类文明,所有专业与之相关的科学家们都投入到了对这些数据的解析之中。

韩阳也分配出了大量的算力,亲自对这些数据展开解析。

但最终的结果,再一次让所有人都失望了。

这几乎已经达到了人类观测精度极限的两种观测设备,仍旧没能找到暗力辐射所存在的证据。

这个时候,科学界内对于暗力辐射猜测的质疑逐渐产生。毕竟,我们的观测精度都已经这么高了,已经达到了理论预测的要求,却仍旧未能找到证据,这很显然是理论体系出现错误了啊。

对此,也有更多的研究团队投入到了进一步的研究之中。有人尝试对这一套理论体系进行修正,也有人尝试提出新的理论。

最终,对于暗力辐射理论进行修正的方案,引起了韩阳的重视。

修正理论认为,原本的理论未考虑到中子星内部微对流所导致的密度细微变化的影响,所以对于暗力辐射的强度估算存在错误。

如今加上这一影响之后,最终估算出的暗力辐射的强度,应该比原本的估算低80%到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