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4/6页)

指挥员周建明——吊装现场的灵魂人物偏在这会儿不见了。

哦,绕了这么一大圈,为了消磨时间吗?时间真的溜走了一大块。

瞧,运输车已停靠在一旁好一会儿了,却不见动作起来。操作手倒是都就位了,迟迟不见吊装指挥员下达任何口令。怎么回事?

当苏晴在心里不知第几千次几万次地又开始谴责自己时,一阵急促的啸叫声猛地把她从这种心境中拽了出来:一辆救护车呜哇呜哇的尖叫声,刺穿了整个山谷,把所有人的心一把拎了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追随着救护车的车轮快速转动……

这不,不到半年,这话就应验。

出什么事了?苏晴问,没有人知道,看看表,时间都过去半小时了。罗顺祥照样没消息,曲比拉铁去这么久也不回,真是急人啊!抬头看天,阳光躲进云层不见了。

是去年一次卫星吊装,确切地说,卫星与火箭对接,不知为什么,一开始,场面显得有些紊乱,让人看得着急。马邑龙提醒周建明说,你冷静点,沉住气!周建明刚冲着一位二级士官发完火,听了马邑龙的话,角色还没转换过来,就带着惯性冲着马邑龙也来了一句:这里到底谁是指挥?要不您亲自来指挥?周建明的顶头上司一听这小子口无遮拦,还将首长一“军”,也太没规矩了,正准备拉下脸训斥周建明,被马邑龙拦住了,他大声地对周建明说,好小子,你有种!你来你来,刚才的话算我没说!让站在一旁的人先是一愣,然后又笑出声来。也不知道是笑周建明逃过一劫还是笑马邑龙的度量大。这些人中,吕其的表情是最耐人寻味的,他看不惯马邑龙这种做派。上级就得上级的样子,下级也要下级的样子,你这不是明摆着公开纵容和迁就那些所谓的人才身上长着的刺儿,不仅不去修理,还向他让步,这样下去说不定哪天这刺头就给你捅出个大娄子来,等着瞧吧!

苏晴只好让小林去告诉曲比拉铁,找不见罗副主任就不找了,让他赶紧回来。

那次周建明闹转业,就给吕其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在一次卫星吊装时,又进一步加深印象。

不过,周建明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特别是吕其)认为,此人优、缺点就像阴阳八卦图,黑白各占一半。

救护车正朝发射场方向驶来,一停下,车门立马打开,一个小个子从车上跳下来,急忙忙地向总指挥马邑龙跑去。

马邑龙曾经在这个位置上干过三年,是基地的第三任吊装指挥员。现在是周建明,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十一任了。马邑龙喜欢这小子,他私下里的评价是,周建明是十一个人里最沉着冷静也最激情澎湃的一位吊装指挥。口令,旗语,手势,经过他的改进完善,比自己当指挥时发挥得更为出色。他个头不大,跑动起来,进退自如,灵活机智,总能让自己处于最佳位置上,严密地把控住整个场面。他手里握着的两面小旗,上下左右地挥动。每次挥动,都倾注着情感,那小旗就跟会说话似的。他嘴里那把哨子只要一出声,就底气十足,有一种定力和爆发力,让操作手们一个个精力集中,沉着应对。再就是手势,他的手臂只要弹出,必定干脆利索自信十足,那种拖泥带水犹犹豫豫影响指挥员判断的东西,在他身上全然不见。看周建明指挥吊装,你的身心会不知不觉地紧紧攀附在高高的吊车上,随着它悬起、移动、往左、往右、上升、下降、停止……一记手势,一声哨音,一个旗语,像排练过千百次一样,准确谐调,完美得简直让人赏心悦目!有一位北京来的记者,看过周建明的指挥后说,他跟北京那个著名的交警有一拼。他说那个交警本事可大,无论哪条路上车有多堵,只要他一出现,双手两下一舞,道路马上畅通。

马邑龙没给他还礼,厉声问道:你怎么搞的,关键时刻拉稀!

在这里,吊装指挥员就跟指挥一个交响乐团的乐队指挥差不多,不是随便一个懂乐理的人都能站到指挥台上去的,那样的话非砸锅不可。吊装工作分好几摊:连接吊具、检查连接、起吊,这之前使用的大部分是口令,起吊后,上升、下降、平行移动……改用哨声和旗语,而这一切全都要眼、耳、嘴、手脚一起并用,和每个岗位的操作手融为一体,默契配合,早一秒、晚一秒,左一点、右一点,都会差之千里。所以,一次吊装过程,就是一次对吊装指挥员素质水平的一次全方位考核。

报告总指挥,我真的拉稀了。周建明气喘喘地说。

整个过程中,吊装现场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吊装指挥员。他会全副武装:手执红绿小旗,胸前挂着哨子,头戴安全帽,神气十足地登台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