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7/8页)

昙秀合掌,道:“吴大人,我都不知道我们谁是高僧了,你这一番说教,我真不知你为了甚么。我们也是朋友一场,我也劝你,方才的话再不要说了。难不成还要我说透?甚么这样户那样户的,总归是天子的意思,我师傅对皇上感恩戴德,只要皇上发话,什么主意都得想,什么事都得做。”

此时起了风,吹得地上的砂石乱飞。吴震看着那自山崖凿出来的洞窟,摇头道:“为何要在这里开窟?这样的砂岩,待得数百年后,怕是刻的字都留不下几个。”

昙秀叹了口气,道:“吴大人,你怎么如此不悟?都是现世的事,哪里虑得到来世!”

“可你们讲经的时候不老是说,现世的种种业报,都是报到来世么?”吴震笑道,“我实在想知道,皇上他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昙秀沉默良久,缓缓地道:“南朝宋帝有句话,不知吴大人听过没有?”

吴震道:“哪一个?什么话?”

“‘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昙秀笑道,“好啦,吴大人,你我今日已说得太多,也是够了。若有第三人听到,你跟我都没什么好下场。吴大人,你是好官,我甚是佩服,劝你以后多做事,少说话。阿苏虽然刁钻,但对你还是顾着交情的,若非如此,你早不知死了多少回了!”

提到苏连,吴震“啊”了一声,道:“回京忙成这样,还没去找他。”

昙秀道:“找侯官?人人躲都躲不及,你还去找?吴大人,别在这里忧国忧民了,赶紧去查案吧,我师傅的命,可都在你手里。”

吴震笑道:“是了,我还真得要去找他。你师傅是被侯官拿了的,我不去找他,找谁?廷尉也不敢干涉侯官拿的人。我也不知道我面子够不够,要不,你说句话去?我怕他不肯让我见。明淮也不知跑哪去了,人也不见。”

昙秀道:“你多虑了。你是领了皇命查这案子的,阿苏再怎么样,也不敢违皇上的话。既来了此,我还有些事要做,就不陪你了,只请你多多上心便是!”

吴震一笑,道:“昙曜大师是真正的有道高僧,当年法难之时,恭宗劝他暂且还俗,都不肯听。这样有德的大师,我又怎会不尽力去救?只不过……”

昙秀道:“甚么?”

吴震叹了口气,朝石窟的众佛像拜了三拜,道:“至于救不救得了,就只能看这些菩萨保不保佑他了。”

本章知识点1

北魏永宁寺有几个?

北魏永安二年(467年)建永宁寺,居于平城东南。构七级浮图,高三百余尺,时为天下第一。

另孝文帝迁都后,胡太后亦在洛阳建永宁寺,建九级浮图,后毁于大火。现在洛阳存该寺塔基,并发掘了不少塑像残片,艺术价值极高。

清都长公主常住的天宫寺可能也是建于天安二年,《锁龙魂》中提到的新造释迦立像“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都是《魏书》所载,北魏在造像修庙这种事上花费甚巨。

本章知识点2

武州山石窟寺:也写作武周山石窟寺,也可以称灵岩寺、灵岩石窟等(不再辨析各种称呼的由来了),就是现在的云冈石窟。如今云冈石窟里的16-20窟即“昙曜五窟”里面的大佛就是北魏五帝造像,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太祖道武帝、太宗明元帝、世祖太武帝、恭宗景穆帝(未登基而崩,其子文成帝追其为恭宗)、高宗文成帝。我赞成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即16窟主佛为文成帝,17窟景穆帝,18窟太武帝,19窟明元帝,20窟道武帝。

灵岩石窟由文成帝下旨令昙曜开凿,成因及五帝造像分布情况复杂,需要另撰专文讨论。

“武州山石窟寺已开凿了二十余年,自开国道武皇帝令高车部众九万余口筑成鹿苑后,便凿渠引了武州水注至鹿苑之中,又开了三条河道,直通平城宫内外。鹿苑本来就在石窟旁边,这河水也绕着石窟与平城相连,没料到如今那河道倒成了周围百姓的游玩之所,船来船往,好不热闹。逢到节庆日,更有各色妙伎杂乐,来看的人更多。”

这一段是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写的。《水经注》有相当的对北魏平城周边的描写,非常珍贵,珍贵到都快成仅有的史料了。

鹿苑后来可能是被北苑取代了,又跟西苑连成一片,一直扩展到东苑,形成了平城周边一个极大的猎场。目前大同(即北魏平城)都还有“卧虎湾”“上皇庄”“下皇庄”之类的地名,“卧虎湾”很可能就是当年的“虎圈”所在。那时候的大同周边跟现在大不一样,大概是一片茫茫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狩猎场。后面“大射礼”和西郊祭天的情况是根据目前少得可怜的史料凑出来的,南郊马射台、鹿野苑崇光宫、西苑的五色琉璃殿和板殿都尽量复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