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第4/6页)

多的是回家就当甩手掌柜的男子,更多的是对孩子不闻不问,随便见几面,考校一下孩子的课业,将孩子批评到头都快抬不起来,已经算是人人称道的好父亲了。

像萧景曜这样亲力亲为带孩子,不肯错过孩子每一个成长的父亲,整个大齐都找不出第二个。更别提萧景曜从来不提纳妾收房之事,一家三口不知羡煞了多少人。

小汤包淘气起来,可是能像小猴子那样将萧景曜当成树抱着蹭蹭蹭往上爬,萧景曜高兴起来也能在屋子里给小汤包当马骑。父子俩感情极好,夫妻间的情分也不浅。

顾希夷和小汤包自然能感受到萧景曜待他们的情意,正因为如此,他们更不想让萧景曜留下遗憾。纷纷表示萧景曜尽管出发,不用担心他们。尤其是小汤包,本来知道萧景曜出海不带他,小汤包是打算要闹一闹的。结果感受到萧景曜的为难之后,小汤包迅速转变了态度,明明想到要和萧景曜分开好几年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小汤包都硬生生忍住了想哭的冲动,红着眼眶努力让自己表现得和往常一样活泼,拍着胸脯向萧景曜保证他一定乖乖听话,绝不让萧景曜担心。

萧景曜一颗心都要被妻儿给融化了,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开口道:“我先给陛下递个奏折,看陛下允不允许我出海。”

康王和荣王这次回京,肯定是要去皇陵给正宁帝上香并守陵的,再让他们出海也不合适。宁王和平王,现在还继续圈着呢,地位高,关键时刻能代表大齐的王爷们,一个不留。

萧景曜在这个时候递奏折,也是个恰当的时机。萧景曜的官职够高,二品大员放哪儿都是不容小觑的存在。他还和永嘉帝关系极好,自己又有能耐,关键时刻有足够的魄力做出决断,甚至代表永嘉帝做出决定,先斩后奏。官员中只有他有这个脸面和魄力,其他人都做不到。

更妙的是,萧景曜和梁千山也交情不浅。

仔细一算,除了康王和荣王之外,萧景曜确实是最适合出海的人选。

永嘉帝收到萧景曜的奏折时,第一反应就是萧景曜想扔下他跑路,开开心心当一阵咸鱼,过上令他羡慕的生活。但是萧景曜这么一条一条地同他认真分析,永嘉帝不由沉默了,犹豫再三,还是在奏折上写了个“准”字。

可恶,小伙伴都能出海玩耍,去领略海上风光,见识各个海外小国的风景,他这个皇帝只能守在皇宫中处理各种令人头秃的奏折,真是岂有此理!

以前当太子时,永嘉帝还能时不时偷偷溜出宫去玩。在正宁帝的纵容下,朝臣们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他去。现在,永嘉帝若是再隔三差五就偷溜出宫,御史们能排着队撞死在太极殿的柱子上!

永嘉帝憋屈,他就说皇位是个坑。他分明从小就打算做个混吃等死的闲人来着,怎么就肩负起了这世上最沉重的一副担子?

就离谱。

永嘉帝黑着脸给批准了小伙伴出海的奏折,心情却很是不高兴,撂了笔就跑去找儿子,看着快到十岁的太子满脸欣慰,摸摸太子的脑袋,永嘉帝目露期盼,大力鼓励太子,“夫子们都夸你的课业完成得特别好,继续保持,等你再大一点,就能上朝听政了,到时候可要多帮父皇分忧。”

还是小学生年纪的太子哪里知道人心竟能险恶到这份儿上,一点都不觉得他父皇这是在给他挖坑,而是觉得这是父皇认可他,看重他,瞬间就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大声保证道:“儿臣一定更加努力学习!”

永嘉帝更欣慰了,这么努力地学习好啊,学好后就能来帮自己干活了。干熟悉了后就可以监国了,等到他再历练几年,能独当一面,自己就跑路,将太子扔给萧景曜,自己也领着一帮人出海去玩一玩!

永嘉帝心里的算盘打得啪啪响。尚且还能算年幼的太子硬生生打了个寒颤,很是纳闷儿,现在天也不算冷,怎么自己突然就打寒颤了呢?真是奇了怪了。

永嘉帝看看已经到了自己胸口高的儿子,突然想起小伙伴家的儿子,眼神又是一亮,“瑞儿,朕给你找个伴读好不好?”

先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太子伴读的位置总是空着。主要还是永嘉帝太护崽,总觉得旁人家的孩子有可能让自己的崽不痛快。再加上太子从来就没提过伴读的事儿,明显对伴读不感兴趣,永嘉帝也就没将这事儿放在心上。

或者说父子俩都有点奇奇怪怪的坚持,最好的那个没来,他们就不想退而求其次。

比如永嘉帝,一薅羊毛指定找萧景曜这头最肥的羊来薅。又比如太子,心里觉得萧大人家的儿子最机灵,最适合当他的伴读,在知道小汤包不会成为他的伴读后,太子也没有兴趣要别的伴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