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姜小沫惹祸中(第6/6页)

以往民间所说的开门七件事,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实则应该多加一个“香”,就是插在香炉中拜神用的“立香”。旧时讲究给灶王爷一天烧三炷香,走江湖的艺人还得拜祖师爷,也是打板上香一天磕一次头。唱大鼓书的祖师爷是周庄王,因为古时候周庄王曾击鼓化民。大鸭梨这种迷信的妇女,认为灶王爷是家神,宁可不给祖师爷烧香,也不能委屈了灶王爷,得罪了祖师爷,顶多是不吃这碗江湖饭了,万一让灶王爷看你不顺眼,去玉皇大帝那儿告上一状,你们家更甭过了。也难为大鸭梨,拆了东墙补西墙,拿这点儿水和这点儿泥,能省则省,“柴米油盐酱醋”六样全免,干脆不在家里开火了。胡同深处的水铺有开水,两个大节一算账,不用掏现钱,糊弄一天是一天。也不在家做饭,凉饼子、干饽饽、小葱拌豆腐、咸菜疙瘩就窝头,用不着生火。茶是不能免,起码是一个大子儿一包的碎茶叶末子。为什么不能免去这个呢?因为天津城的水太咸,又苦又涩,不放点茶叶末子没法入口,所以说再怎么省,买茶叶末子和给灶王爷烧香的两份钱也免不了。然而灶王爷保佑不了走背字儿的人家,自打姜小沫惹下这个祸之后,他们家的倒霉事一件接着一件。没出一年,积劳成疾的大鸭梨也病倒了。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两口子相继过世。多亏有丁大头帮衬着,给姜小沫扯了身白布孝袍子,又给置办下两口薄皮棺材,姜十五和大鸭梨才不至于喂了野狗。

那时候姜小沫才十三岁,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可是真敢下筷子,揣着一柄短刀,扮成个小叫花子,混迹于成群结队的饥民乞丐当中,整天蹲在陈家沟子锅伙大门对面,盯着出来进去的混混儿,伺机找阚二德子寻仇。

按混混儿的规矩,锅伙的大门不许关,不分昼夜大敞四开,最多关上半扇,因为一来忌讳“关门”二字,二来会让外人觉得你怕事。再者说来,锅伙里顶多有一口铁锅、几摞破碗,没什么怕丢的东西。姜小沫这么一个蓬头垢面破衣烂衫的半大孩子,又躲在叫花子堆里,白天跟着一块儿捡人家扔下不要的臭鱼烂虾,夜里在破庙中支口砂锅,有什么煮什么,周身上下又脏又腥气,谁也不会多看他一眼。阚二德子身为四合鱼锅伙的二把,出来进去前呼后拥,姜小沫根本找不到近身的机会。不过待得久了,他也看出了不少锅伙中的门道:四合鱼锅伙的大寨主叫阚金鹏,是阚二德子的堂兄;占据陈家沟子鱼市的混混儿锅伙,也不止一个“四合”,另有一个“秉合”,大寨主叫立地鼎;四合把持西市,秉合把持东市,双方积怨已久,都恨不得把对方灭了,独霸整个鱼市。

秉合鱼锅伙有个混混儿,岁数也不大,又高又胖跟个掉了毛儿的狗熊一样,大脑袋歪脖子,说话粘齿黏牙,葡萄拌豆腐似的一嘟噜一块,人称“傻哥哥”,从小孤苦伶仃,城里城外到处跑,捡烂菜叶子过活,没少受人欺负。几年前被秉合鱼锅伙的大寨主收为义子,给他足吃足喝,养得肥头大耳一身夯肉,无异于“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了”。姜小沫当年经常带着一群坏小子在河沟里逮蛤蟆、摸泥鳅,他见到傻哥哥凑过来看热闹,就逮住一只活蛤蟆塞入傻子裤裆。活蛤蟆在裤裆里乱窜乱跳,可给傻哥哥吓坏了,顺着河边一路狂奔。混混儿们都扎绑腿,无论他怎么跑,活蛤蟆也掉不出去,当众脱了裤子才算得救。一众看热闹的笑得前仰后合,纷纷夸赞傻哥哥屁股蛋子又大又白。不过傻子不记仇,再见着姜小沫仍是乐呵呵地打招呼。姜小沫得知秉合是四合的死对头,有心去秉合入伙,等过几年长大了也开逛当个混混儿,豁出这条命跟阚二德子抽上一把死签儿,于是托傻哥哥帮忙,在秉合鱼锅伙当了个小混星子。

锅伙中的首领称为“寨主”,鱼锅伙的寨主还有个别称叫“大篓儿”,其余混混儿在一口锅里搅马勺,不分老幼尊卑,皆以兄弟相称,对外说这叫“肩膀齐为弟兄”。实则不然,既是大寨,肯定会有头把、二把、三把,底下的兄弟也得分出个三六九等。头等混混儿肩不动膀不摇,按月拿一份例银;二等混混儿也有例银,不过得出去盯事儿,戳在鱼市上开秤定价、抄手拿佣;再次一等的混混儿,平时不在锅伙里住,也拿不到例银,但是随叫随到,一个招呼立刻过来盯事儿,锅伙会按出力多少,分给他们一份钱粮。此外还有姜小沫这样的小混星子,大的十五六,小的十二三,跟着锅伙混口吃喝,别人在前边打架,他们在后边摇旗呐喊,扔个砖头瓦片什么的。姜小沫以为还得忍上三五年才有机会报仇,哪知锅伙之间争斗不断,找个由头就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