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故事背后的故事(第2/3页)

不会打仗的韩子熙对那些人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听之任之。

“此事好办,你将碻磝城的防务交给我便是。陛下给我便宜处置之权,这些都是小意思。”

刘益守大包大揽的说道。

碻磝城是个坑,如果是忠于北魏朝廷的人接手这个烂摊子,那真是哭都没地方去哭。可谁让刘益守并不是个“老实人”呢。

占住碻磝城,保住退路,这本身就是生存的极端需要。至于元子攸怎么想,刘益守什么时候怕过元子攸?

那位都快被他刘都督PUA到斯德哥尔摩了,怕个球。无情的鸽子无所畏惧,谁也不怕!

“呃,韩将军。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跟邢杲大军有过接触,你觉得他们怎么样?”

刘益守一直以来都只是道听途说邢杲麾下军队如何,基本上就是跟那些没文化没纲领的流民军一个模样,开仓放粮吃大户,走一路抢一路。

“邢杲麾下精兵,全部是河北流民出身,悍不畏死。”

韩子熙沉声说道,面色肃然。

显然,他对邢杲麾下能打的队伍,印象很深刻。

“然后呢?”

“邢杲很得河北流民拥护,但是,仅限于河北流民。”

青徐的情况,跟其他地方颇有些不同。

因为六镇之乱,导致河北大乱。而河北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没有之一,要不然袁绍得河北以后,怎么就敢气吞天下,南下想掀翻曹操?

河北战乱,葛荣一路横行。然而,葛荣是六镇的外来户,其实并不得河北人心。所以河北这边的世家土豪,很多都是一路过济水到山东。

并且,朝廷在山东也设置了侨置州县,理论上,应该是能够安置好河北流民的。

但是很多事情,不是坏在大略上,而是坏在下面的执行力。类似的事情,历朝历代可谓是屡见不鲜。

邢杲喊出的口号,就是“三年不纳粮”!可是仔细想想,如果真就只是不纳粮,那军资从哪里来?

世家的小娘子也是有限的,再怎么多,也不够数十万数百万的底层百姓分啊!

要是邢杲真是掀翻青徐世家,得到底层的绝对拥护,那别说是李叔仁了,就是尔朱荣来了也顶不住!

邢杲耍了个滑头,他的口号“三年不纳粮”,那是针对河北流民的。这些人自河北而来,无论是土豪还是底层,现在都算是手里无土地的人了。

他们的处境是一样的,过往的矛盾,被新的生存压力所掩盖了。

而青徐这边本地人,无论是世家土豪还是底层,那都是邢杲要收拾的人!这也是为什么邢杲的队伍,不敢轻易攻打济南郡的最大原因。

因为那里河北流民很少!他们得人心,只在有流民的地方,青徐本地人,无论贫富,都是不欢迎他们的!

这也是碻磝城在韩子熙这个不懂军事的人手里,还能继续存在的最大原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在任何地方都说得通。

“总之呢,我不知道刘都督你麾下有多少人马。不过继续往东一路打过去,并不是明智之举。”

韩子熙喝了一口酒,长叹一声。上次出兵的时候,他跟邢杲有正面接触。这个人,基本上是个地方官僚气质的世家子弟,并不是山寨里的匪首,满口粗话那种。

而且看得出来,邢杲在当地很得人心。当然,你把一部分人的钱抢光,送给另外一部分人,你也会得到那部分人的爱戴,人之常情。

“邢杲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利用流民与当地人的矛盾,很有头脑啊。”

刘益守感慨了一句。

青徐本地人,无论是世家土豪,还是平民百姓,天然的就是“有产者”,哪怕是最底层的人,起码也有个茅草屋,不可能露宿。

所以邢杲的选择,他的眼光,确实很歹毒,心也够狠。

青徐本地的穷苦人,邢杲毫无怜悯,依然将其当做压迫对象,因为他要取悦河北流民。而河北流民里面的世家成员,他们有文化,有实力,又失去了土地。

跟邢杲一拍即合!

人家几个月就壮大到数十万人,确实不是没道理的。

这下刘益守总算是摸清楚了邢杲的脉搏,心中略有些安定。世界上最令人害怕的就是未知,一旦被知道底细,哪怕是毒蛇猛兽,也不是没办法去收拾!

“不过,有件事,似乎很奇怪。”

韩子熙从袖口了摸了摸,找到几枚铜钱,放在桌案上给刘益守看。这些钱铸造十分精美,比魏国的太和五铢强不少。

“这个……好像是梁国的天监五铢。”

刘益守也摸出几枚铜钱,正是北魏的官方货币太和五铢钱。一比较就看得出来,天监五铢的铸造工艺,明显的高了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