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童谣(第3/7页)

见到秦缨,老者欲要作揖,秦缨忙道了免礼,又径直道明来意,吴老太医听得一讶,待入堂中落座,方才沧声道:“如今雪灾害人,老朽也听闻几分,其实……如今城外伤寒遍生,已算疫症,不过既然太医院已有对策,那老朽倒不必多言,至于县主说的开春后如何,倒真有可能与丰州时疫相似。”

秦缨道:“正是如此才来打扰您,当年丰州时疫死伤万人,连陛下记起旧事也唏嘘万分,如今这场大雪,又落在了丰州、禹州两地,月余功夫,已死伤三千多人了。”

吴太医重重一叹,“当年丰州也大雪连天,再加上战乱,真是惨不忍视,我们太医院一众同僚,一小半人都折在了丰州,实是灾祸无情。”

秦缨眉眼间染上两分哀戚,“我母亲与兄长,亦在那场瘟疫之中殒命,如今帮衙门分忧,我便也格外尽心些,您可还记得当年如何抗疫的?”

吴太医面色微变,也想起此事,见秦缨神色恭谨,看她的目光也慈祥起来,但他蹙眉道:“当年几张有效的医方,并非出自我之手,我擅小儿病症,那时专门照顾两位年幼的殿下,民间抗疫治病,还真是无甚功劳……”

秦缨宽慰道:“您不必焦心,我此来并非让您出个论策,实在是关于丰州疫情的记载不多,可遵循的前例也太少,您就当做是给我这个小辈讲讲旧事,想到什么说什么,我来记下可用的,与其他太医所言拢总后交给官府,让他们来定策。”

吴太医眉头微扬,“那可是说来话长了。”

秦缨莞尔,“天色尚早,您只管说,但还请您借我纸笔——”

吴太医叫小厮取来纸笔,又命人给秦缨搬来一张桌案,这便悠悠讲了起来,“当年北上逃难,路上本就波折,谁也没想到等来了援军,却生了瘟疫……”

吴若谦语声沉沉,从瘟疫起源说起,片刻又啜饮一口清茶,不知不觉,两炷香的时辰便过去了,终于讲到了太医院如何研方用药上。

秦缨间或问一两句,吴若谦回想片刻,又漫无边际说下去,没多时,秦缨写满了两页纸张,吴若谦也讲到了最艰危之时,“叛军太过狡诈,还派了刺客入城,是生生要夺陛下性命,幸好御林军团团护卫,陛下只受了轻伤,那时刺史府一日没消息传出,外头的人便一日觉得天要塌了,当时乱军狠辣,给部下下了死令,但凡有战败站退的,那领兵的将领便是要杀头的,相反,若打赢了,便立刻赐郡王爵位,这等架势,倘若城破,那他们即便屠城也不叫人意外,城内人心惶惶,谁若说不怕,那定是假的……”

说至此,吴若谦微微眯眸,“我记得,中间至少有五六日,刺史府静悄悄的没什么动静,我们在外的人心似油煎一般,根本睡不着觉,后来城中染病之人越来越多,太医院的大夫外派治病,其他人也日日忙得脚不沾地。”

秦缨眼珠儿微转,“城内那么多病患,药材从何而来呢?”

吴若谦道:“陛下北上之时带了药材,到了丰州之后,也将民间的药材全部收缴,如此药材才宽裕了几分——”

秦缨又道:“城中百姓多,跟去的王侯宗室也多,药材如何分放得过来?”

吴若谦唏嘘道:“是忙不过来的,死了那么多人,谁都害怕自己是下一个,但能喝上一碗药,总比等死强不是?那时太后和陛下也算有魄力,将多余的宫侍遣出来帮忙,他们也是辛苦,困了便往廊下一倒,秋日还好,后来天寒了也如此,好些宫侍在那时染病死了。”

秦缨面露悲悯,又恳切道:“但宫侍们有的连字也不认识,更别说医药上的事,他们能做什么?会否连汤药都弄混了?”

吴若谦摇头,“那自然不能全交给他们,多是打杂跑腿的,其他各处都有大夫盯着,但凡懂些识药之能的,才会被放在关键之处。”

秦缨心头微动,“还有宫侍识药?”

吴若谦点头,“有的宫侍入宫之前,曾当过药铺学徒,当时丰州城中所有大夫都被征召,与太医院的太医一起,负责各处民坊问诊,太医院极缺人手,我记得有那么两个,来的时候还有人欢呼,说终于来懂行的了。”

秦缨忙问:“何时来的?那岂非能让他们按方子捡药了?”

吴若谦点头,“若没记错,应是在入秋时来的,县主说得对,我们缺的正是识药之人,每日药方不少,药材都成袋成袋地堆在药库中,要临时去找,还得会抓分量,好些要切碎要打粉的都要人手去做,完全不识药的人哪敢让他帮忙?”

秦缨感叹:“确是此理,那这二人后来可得重用?”

吴若谦眉头皱了皱,“这二人一个是如今的御药院掌事,唤作祥公公的,另一个染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