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火了(第5/6页)
没工作意味着没有收入和存款,所以他虽然喜欢看连环画,却没办法像郑云那样大手笔地买连环画回去收藏。
好在他家离新华书店不远,走上三公里,他就能在新华书店里靠连环画消磨一上午或者一下午时间。
因此,他第一时间看到了《出桃花村》的大结局。
从青青父亲口中知道他们举家逃到桃花村的缘由后,李茂昌也开始讲述外面的世界。
他说,鬼子早被打跑了,军阀也被消灭了,新华国成立于一九四九年,国家已经和平二十多年了。
他说,现在没有苛捐杂税了,公粮交多少都是固定的,他们这里风调雨顺,只要勤劳肯干,交完公粮剩下的粮食除了一家子嚼用,还能攒下不少哩。
他还说,现在买卖人口是违法犯罪,谁敢上他们家里抢人,直接报警找公安,国家肯定会为他们做主。
青青父亲听得满目向往,却将信将疑。
于是,李茂昌在桃花村住了下来,开始于琐碎中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
吃饭时,他告诉他们外面常吃的是什么,粮票油票又是什么,看到他们身上打满补丁的旧衣服,告诉他们何谓布票……
但最终打动村民的,是李茂昌在看到那些玩耍的孩子时说的一句话。
他说像他们这么大的孩子,都应该送到学校去。
青青父亲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当即就细细询问起来。
但他得知建国后,国家大力开展扫盲工作,大人都上扫盲班,孩子都被送进学校时,他心动了。
经过多次讨论,数次争吵,青青父亲最终决定亲自出去看看。
于是十天后,李茂昌带着青青父女离开了桃花村。
到外面后,他先带他们去找了离得最近的公社社长,说清楚他们的情况,并提出他们想了解外面的生活。
社长非常重视这件事,特意安排了个干事,带他们在公社和周边大队了解情况。
从革委会出来后,青青父亲跟着公社干事在正街上转了一圈,然后他们去了周边大队。
大队房子盖得不如公社气派,但错落有致,正值午饭时间,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时不时还能听到当妈的呼唤孩子的声音。
路上还碰到一群坐在外面聊天的女人,看到他身上的穿着,都捂着嘴巴笑。
下午他们去了田里,看大队社员们辛勤劳作,还去了知青点,都是群半大孩子,说话斯文有礼……
最后,他们去了学校,站在教室外面,透过窗户看到里面坐着的表情专注的学生,听着不知道从哪个教室传出来的朗朗读书声,这位隐居几十年的老人泪流满面。
故事的最后,桃花村村民再次集体搬迁。
此时李茂昌已经回到了工作的城市,他听说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地和同事们分享,有同事听后笑道:“这出戏是不是该叫出桃花村?”
李茂昌听后却笑道:“你认为他们是出了桃花村,焉知他们不是入了桃花源?”
国泰民安,处处都是桃花源。
看到这里,张亚平泪流满面。
他出生于五十年代,没经历过战争,也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除了三年困难时期,他都没怎么挨过饿。
上山下乡可以说是他短短十七年的人生里,遇到的最大难题。
今年已经是七四年,知青一批批下乡,却没见几个回来的,听多了亲戚邻居家下乡孩子传来的消息,他对下乡这件事充满了恐惧。
他也不明白,难道读书十余年,只是为了让他们去乡下种地吗?
看完上一期后,他询问过父母,建国前农民的日子真的有这么难吗?他们的答案是:是,那时候的日子的确有这么难,而他们能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因为有党和伟人的带领。
和父母聊过后,张亚平开始思考以后的事。
他真的要这么家里蹲下去吗?下乡再苦,能苦得过建国前的老百姓?下乡再难,日子能有他爸妈年轻时候难?
先驱们看到满目苍夷的国家,都没有想过退缩,最终也成功让生活在这个国家上的百姓们过上了富足和平的生活。
他为什么就认定了自己下乡后会毫无作为,只能种地?他才十七岁,难道就要丧失志气,浑浑噩噩地过这一生吗?
张亚平合上画报,再抬头时,他已经满脸坚定。
他想好了,他要下乡,他要去边疆。
但去边疆前,他要先写一封信。
看完《出桃花村》写信寄到出版社的人不止张亚平,短短半个月,出版社就收到了两蛇皮袋读者来信。
收到信件后,出版社安排人将信件重新整理了一遍,然后安排人将这些信件,连同《出桃花村》的全稿出版合同一起寄到榕市。
七月下旬的某一天,苏婷经过岗亭时突然被叫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