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火了(第4/6页)
只是《桃花源记》虽然经典,但流传甚广,像她这样上过初高中的应该都知道。
如果作者是和出版社合作,将原故事画出来也就算了,但这样改个名字,换个背景就当做是自己的东西,是不是不太合适?
不过郑云转念一想,《连环画报》是目前发行量最大的画报,出版方应该不至于自毁长城,更何况……一颗榴莲?
一看这奇怪的名字,郑云就知道这是个新人。
倒不是她嫌弃这名字,而是她博览众画报,连环画也看了不少,房间靠墙的书架,是她专门买来放连环画的。
用她妈的话来说,小人书摊的连环画都没她多。
这么特别的作者名,如果她见过,肯定不会忘记,既然没印象,那可肯定是新人。
出版社会为了新人破坏规矩吗?
郑云觉得不会,于是她继续看了下去。
在看过外面的景象,并得知青青从小生活在这里,没出去过后,李茂昌也终于见到了这个家庭的男主人,也就是青青的父亲。
对方的穿着也很复古,是建国前常见的长袄,洗得发白的蓝色袄子上打着大大小小的补丁,可以看出这个家庭并不富裕。
李茂昌打量对方时,青青父亲也在打量他。
良久,青青父亲问:“外面现在还打仗吗?”
李茂昌愣住,问:“您在外面生活过?”
青青父亲说当然,但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当时他还只是个孩子,一家人被沉重的税收压得喘不过气。
他还记得从外面搬到桃花村时刚过秋收,那其实是个好年景,水田里的稻穗长得又高又壮,却被饱满的谷子压得直不起来腰。
每天晚上睡觉,他都能听到父母在商量,等割了稻子,交了租子,要给家里添什么东西,厨房碗破得不能锔了,老大脚上的鞋烂得不能穿了……往日说起来觉得愁苦的事,此时想起来却让他们心里充满希望。
只是秋收还没完,头上压着的人就变了。
之前的军阀被打跑,新来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位置没坐稳就说要加税,命令一层层下来,税赋一层层增加。
最后算下来,不但这一年白干,田地都要贴进去,村里已经有人打算着卖儿卖女。
讲到这里,青青父亲重重吸了口旱烟,李茂昌连忙问道:“然后呢?你们举家跑到这里来了?”
青青父亲停住动作,侧头叹道:“跑?哪有那么容易,我们的根在这啊。”
看到这里,郑云连忙翻页,而后不敢置信问:“没、没了?然后呢?”
她死心地来回翻了两遍,才注意到最后的“接下文……”字样,才不得不认清楚现实,想知道后续,只能等半个月,哦不,应该是七天后。
行吧。
郑云摊在床上,无可奈何地想着。
但躺了没一会,她又忍不住从床上爬了起来,去客厅找到日历,径直翻到十六号。见当天是周日,她激动得原地蹦起,引得刚进屋的郑母嫌弃道:“二十多岁的人了,性格能不能稳重点?每天蹦蹦跳跳的像什么话。”
郑云连忙道歉,后退着回到房间,拿起床上放着的《连环画报》。
本来她是想看后面故事的,但手不怎么听使唤,等回过神,页数又回到了第一页。
要不……再看一遍?
念头刚闪过,郑云就再次投入到了故事里。
从六月九号到六月十六号,短短七天时间,郑云少说翻了百八十次《连环画报》看《出桃源村》。
其实故事她早就记得滚瓜烂熟了,配图也看了无数遍,说到配图,初看不觉得,虽然画面干净精致,但画风真不算特别,而且黑白图画,能看出来的东西太少了。
不过看多了,郑云发现作者绘画功底是真不错,三十多幅图,没有一个线条是多余的,可以看出作者的游刃有余。
郑云觉得,这个一颗榴莲应该是学画画的,也有些文学功底,但以前应该没画过连环画,所以画风不够鲜明。
但郑云觉得,只要一颗榴莲能一直画下去,迟早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话说回来,这日子可真难熬啊,明明才七天,她感觉像是过了七年。以至于十六号当天,她天没亮就起来了,一是兴奋的,二也是为了能第一时间看到《出桃花村》的后续内容。
这一天,郑云的确第一时间看到了后续内容,但看完后她才发现,《出桃花村》居然还有下!
这也意味着她还得再等半个月!
不对,七月一号是周一,而且她那周上早班,这意味着她得等二十多天才能看到结局。
啊啊啊!
未来二十多天她不用睡觉了!
在有新华书店的城市,像郑云这样抓心挠肝的读者不在少数,家住首都的张亚平就是其中之一。
但和郑云不同的是,张亚平初中毕业后没有顺应政策下乡,街道也没有给他安排工作,所以他目前是无业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