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唯独常葳有的优点(第2/6页)

北直隶接了朝廷的粮食,和朝廷达成一种“你用了粮就得想办法补”的默契之后,既然有能力自己筹粮,就应该多担待些责任。

朱标“批预算”的时候虽然心疼,但每一笔“预算”该怎么用,他做事非常果断。

虽然还是心疼。

朱标合上账本,深深舒了一口气:“好了,这一批高丽粮食到了就补上了。剩下的……爹,南洋那边还是没有进展吗?南洋的粮食可比高丽多多了。”

朱元璋半躺在椅子上,一手拿着书,一手抱着暖炉,像个真正的富商一样:“他们太贪婪,不仅不愿意和我们做生意,还在云南边界频繁骚扰。”

朱标皱眉:“看来北方稳定后,有必要好好支援一下南方。爹,朝中关于空印的查案还顺利吗?”

朱元璋叹气:“顺利,又不顺利。查案很顺利,查完之后要怎么做,很不顺利。”

朱标犹豫了一下,道:“爹,需要我回南京,上个朝什么的吗?”

朱元璋失笑:“不用,你好好待在北京,守好北方门户,把北边海上的生意做起来。剩下的事,你爹和你的叔叔们会解决。什么事都让你做,我们这些人大官白当了?”

朱标道:“嗯……爹,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就说,哪怕是写折子。”

朱元璋坐直:“说到写折子,我还真有事要来问你……不是我问你,是刘伯温那老小子想问你,我把他拦了下来。”

朱标问道:“什么事,还需要拦着?”

朱元璋笑道:“刘伯温又想向你讨教怎么骂死人。”

朱标:“……”这个我真不知道啊!我至今仍旧不认为我能骂死人!

朱标无奈:“我真的……唉,伯温先生要骂谁?”

朱元璋道:“这次抓的一个……呵,按察使的弟弟,为他哥叫屈,说被抓的人都无罪。第一,运粮路途遥远,难免损耗很大,所以空印难免;第二,这是元朝潜规则,大家都这么做,不知者无罪……”

朱元璋还没说完,朱标就翻了个白眼:“爹,这是诡辩。说这话的人,根本就不是来找朝廷讲理的。伯温先生一直疑惑自己的话杀伤力不够,只是因为他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不是胡搅蛮缠的人。给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是完全戳不到对方痛楚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个什么德性。”

朱元璋思索了一会儿,道:“就像是给没有道德的人说道德一样?”

朱标点头:“对。面对诡辩,不要看对方说什么,要看对方哪里痛。他们一为家族利益,二为名声。只要抓住他们的痛楚,再随便找两个他们话中的错漏,然后不管他们其他看似正确的论点,只管输出就行。爹,白马非马知道吗?”

朱元璋微微颔首:“白马非马啊,原来如此。这件事对伯温来说,很难吧。”

朱标道:“这件事伯温先生来做确实很难。要破局,我有个推荐的人。让常叔叔去。”

朱元璋睁大眼:“常遇春?他还能和文臣辩论?”

朱标笑道:“能,怎么不能?常叔叔难道不是文臣吗?”

朱元璋:“……他那个文臣啊,你难道是想让他在朝堂上和其他文臣打一架?”

朱标先愣了一下,然后差点笑得直不起腰:“爹,你想象力真丰富,哈哈哈哈,虽然我很期待这一个画面。不是啦,常叔叔去说这件事,有天然的优势。因为他是屯田元帅。”

朱标依次给朱元璋解释这些人话中的漏洞。

第一,封建王朝本就不是一个法治时代,而是法治加人治。比如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说可以去别人祠堂门口吐口水,那么就可以去别人祖祠门口吐口水吗?法律是底线。我们是儒家,不是法家。你口口声声法律之外的事都能做,难道你是要让大明变成法家治国的暴秦吗?

第二,潜规则的意思就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何况还是元朝的潜规则。你用元朝的潜规则来评价大明的官场,还问大明的皇帝为什么不遵守元朝的潜规则。你究竟是元朝的官还是大明的官?龙椅上的皇帝是大明的皇帝还是元朝的皇帝?你是不是怀念元朝,对大明、对皇帝不忠?

第三,图穷匕见的一点,为什么运粮的损耗那么大?

安史之乱后,粮草运输改成了用麻袋装。粮食不溶于水,也不会凭空蒸发。运粮队吃的粮食和上缴的粮食也是分开计算,不存在后勤部队为军队运粮时还要计算运送时吃掉的粮食。那些几乎一半的差距是哪来的?

诚然袋装的粮草淋雨会腐烂,但那也是到了之后清点才会发现,怎么会运送来的就直接少了一半?

他们就算有一千个一万个借口,说什么马车掉山里去了,船只掉河里去了,走路上被山匪劫走了,屯田元帅常遇春怎么没遇到这么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