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京城四(第2/4页)
朋友有点不屑,觉得她在胡扯:“你骗鬼呢。”
随着他们说话的时候,电视上终于开始播放画面,至味纪录片第二季正式播出。
随着标志性的优美bgm响起,镜头一转,画面中出现一个皮肤白净,身材修长的男人。
旁白的声音清澈干净:“海市每年每月,每时每刻,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到来参观。小苏是一位家在内地的人,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平日里,他不爱说话,专心做研究。这次毕业,他打算和朋友进行毕业旅行,放松心情,品尝当地美食。他们的目的地是海市。”
现在的纪录片拍摄方式多种多样,优质的纪录片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让观众感觉到身临其境,条理清晰。小苏因为长得不错,而且正好和摄制组在一个酒店,一问目的地原来是白记,特别巧。他们于是被摄制组安排成了线索人物。
镜头一直跟随着小苏和他的朋友,拍摄着附近的建筑和街道。
旁白:“海市自古以来被贴上了太多标签,东方巴黎,魔都……每一个标签都是独属于海市的印记。
有人说海市太光鲜亮丽,摩天大楼,浦江夜景,城隍庙,南京路……缺少平民气息。但其实海市的烟火气并没有减少,只是退回到了马路边和弄堂深处,从十里洋场蜕变为了小弄堂。
如果你想要了解海市,那就避开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去远离喧嚣的街巷里逛逛吧,看看海市真正的历史风貌,感知这片土地的市井烟火。
海市真正的海派风情藏在那些街尾小巷的小馆里。它们见证过十里洋场的繁华,也心甘情愿染上岁月斑驳的沧桑。
每一座不同风格的小馆里都藏着海市真实的味觉记忆。梧桐树后的小馆藏着最真实动人的味道。这些小馆不断吸引着海市的老饕们来互诉衷肠。
小苏和朋友来到海市的第一站,就是一家小饭馆。
饭馆的名字叫做白记,位置来自于江南路,这条街被当地人戏称为黑街,至于黑街为什么叫黑街,无法考证。
白记从开店到今天满打满算不过半年,但是却在周边地区十分有名。当你来到这个区域以后询问路人,他可能不知道至味纪录片是什么,但他一定知道白记饭馆。
这家白记饭馆已经成了这片区域的地标性站点。老板年纪不大,气质温柔。据客人们自述,周边的吃货们从豆芽菜身材变成大块头,这家店的老板功不可没。
白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菜色繁多。虽然店面不大,但是排场大,队伍几乎要排到了对面去。”
旁白声话音落下,小苏正好走到白记饭馆面前,门口乌压压一片,全是人。
新来的客人见到这幅盛况之后,心中没了尝试的念头,只想调头就走。
小苏也是这样,他好奇地看向旁边的客人,心有余悸地问:“这人未免太多了吧,这家饭馆有这么好吃吗?”
老客人立刻点头:“当然好吃。”
小苏摇了摇头:“我受不了等待,这人也太多了。”
老客人笑了笑说:“你太年轻了,如果不好吃,哪里会有这么多人在这里等着。等你吃到她家的菜,你就会知道所有的等待是值得的。为了吃白记的饭,我可以从开店等到关店。”
他说得未免太夸张,小苏一脸不信。
老客人说:“只要你吃过了她家的东西,你就知道我说的话有多贴切了。白记不仅能做到让人甘之如饴地等待,还能做到让人魂牵梦萦,吃了上顿想吃下顿,一顿都不想落下。
闲暇时间,带上三五好友,来这里痛痛快快吃上一顿,心情变得更好,整个人更加有精神,连和朋友家人的关系都变得更加和睦了。美食能治愈人心,不外乎是。”
这位老客人神情并茂,打动了小苏,原本准备离开的小苏留了下来。
这个时候,屏幕上刷过许许多多弹幕。
[虽然我知道这是一个美食纪录片,收录的店铺都很厉害,客人一定很多,但这种规模的客人数量真的超出了我的想象。如果我是小苏的话,我也想走了。]
[我也是。虽然这家小饭馆应该不错,但是大叔这么真情实感实在是太用力了吧,有一点像托。小伙子真是不知社会险恶。]
可能是因为老板做饭快,小苏和朋友等的时间不算特别长,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进了店。
这家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菜单也是一样,蒸煮炸烹炒一应俱全。
小苏和朋友点了自己想要的菜,满满当当的一桌。
灯影牛肉,红烧肉,果木烤鸭,粉蒸肉,锅贴饺子……
肖灵看到这些菜卖相的时候,手里的薯片啪地一下落了下来,忍不住吞口水:“卧槽,这些菜看起来就好香啊。”
朋友面露哀怨:“看到桌子上的烤鸭之后,我觉得我手里的鸭脖顿时不香了,这是什么人间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