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廷推(第2/3页)

廷推历来是由吏部尚书主持,但此时,齐驰当任不让。群臣推选出数个人选,给天子挑选。一般惯例是得票最高者会得到官职。当然,要看天子的选择。

譬如明史:万历二十六年,吏部尚书蔡国珍罢免,廷推七人,李戴居末,帝特擢之。

吏部尚书殷鹏没有和齐驰争。他的威望,资历都不如齐驰。齐驰有平定西域、漠北的大功。虽然京城人皆尽之,平定西域首功是贾环。但漠北之功,灭诸胡,亦是不世之功。

殷鹏目光微微下垂,看着殿中的金砖。想着他的心思。昨天晚上贾环来拜访过他。宵禁,是贾环颁布的,由卫所军执行。当然不会禁贾环。

廷推的第一步,是由重臣们提出人选。而如十三道掌道御史、六科都给事中,佥都御史、国子监祭酒,这些人并没有提名权。

吏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潇丕率先开口,“齐大人,今日不同往日,乃是共议天子人选。天不无二日。本官认为,理当只选一人呈报给太后。”

太后是怎么回事,朝堂里的大臣们心知肚明!这只是个幌子!皇帝的人选,何时轮得到太后做主?

同时,庙堂诸公心里都有数,杨皇后在贾环的掌控中。说是呈报太后,其实是呈报给贾环。庙堂大佬,没有人是蠢的。但衮衮诸公还是愿意走廷推程序,和贾环在规则内博弈!

第一,功名利禄,从古自今,有多少人看得穿?第二,这其中未必没有“十年不晚”的隐忍心思。青史上比比皆是!第三,对贾环不满的朝臣们,此时并不具备掀翻桌子的能力。

齐驰点头道:“此是正理。”这局公正的话,令皇极殿中他的声望再高几分。朝中不少人担心齐总督和贾环沆瀣一气。若是报上去数个人选,杨皇后直接选择燕王呢?

……

……

群臣附和,确定只廷推一人后,大理寺寺卿李康适出声道:“本官推选楚王。楚王为天子嫡子,天下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刑部侍郎施世俊、和汉王等人目光交流了一下。他们同属保皇党。

武臣阵列前排,北静王水溶当即驳斥道:“岭南至京中要等到何时?国家大事,岂可迁延时日?迟则生变。地方上未必不会乱。诸位不可不察!”

兵部侍郎占城候讥讽道:“那依水王爷的意思,直接推举燕王好了。我们廷议什么?”占城候此时为新武勋集团的旗帜。谁不知道北静王和贾府世交?而贾环起兵的口号,就是立燕王!燕王是贾环的弟子,立燕王,和贾环自己当皇帝,有多大的区别?

北静王不置可否,没和占城候辩论。推不推燕王,不会由他口里说出来。他有顾忌。

而皇极殿中一片哗然。费状元出列,躬身行礼,恳切的道:“诸位大人,皆是国之重臣,岂可令我朝有篡位之事?”当即,出列声援者十几人。

齐驰神情肃然,扫视着群臣,道:“廷议之时,无关人等不得干扰廷议进行。否则逐出殿外。”将声浪压下去后,再道:“本官推举宋王。宋王为皇长子。以礼法而言,理当继位。”

这个提议,不少官员心中以为然。楚王距离京城太远了。现在可并非明武宗时。等几个月,只怕地方上不靖。

工部侍郎杨建天道:“本官推举卫王。宋王固然为皇长子,然而其出身低下,其母不过为宫女,学问稀松,非人君之相。”杨侍郎与贾府有旧。他和贾政的私交不错。

这句话,要是让偏殿里候着的宋王知道,估计杀了杨侍郎的心都有。贾环原来那个时空中,康麻子就是以这样的理由,把八皇子给否掉。

这时,礼部右侍郎胡璁出列道:“杨侍郎的话,在下不敢苟同。若论身份尊贵,京中诸皇子谁比得上燕王?燕王为周贵妃之子。在下推举燕王。”

曾经的红人党,以拍天子马屁,后投靠华墨进升的胡侍郎这句话说的非常在道理。确实,若以母亲的身份论,燕王最贵。但是,皇极殿中瞬间一片骂声!

刑部左侍郎袁壕,右佥都御史李斯,俱是错愕的看着胡璁。这……然后,仿佛明白了。他们原为红人党中坚。以袁壕为首。后与袁侍郎分道扬镳。

殿中,科道言官阵中,有人骂道:“胡秉用,你甘当为贾环走狗是吗?”

胡璁对骂声不以为意,反驳道:“燕王非天子血脉乎?”当年他为红人党时,科道言官们骂他的时候少了?

在争吵一个时辰后,齐驰主持,以楚王、宋王、卫王、燕王四人为候选人进行投票。总计有四十六票,以宋王得票最高。燕王次之,楚王第三,卫王第四。

齐驰将结果通报给卫弘一声,再将结果以奏章的形式,由袁琪袁公公呈给杨皇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