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11章.长河落日 第52节(第5/7页)

贾诩静静地站在他身边,沉默不语。

“我心里很痛,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也死了……”李弘指了指自己的胸口,颤声说道,“这么多年了,死去了数不清的兄弟,我的眼泪已经干了,我的心也麻木了,我支撑不下去了,我想离开这里……”

泪水忽然滚了下来,随风飘逝。

“这么多年了,我想找到自己的亲人,我想找到他们……但是……但是……”

贾诩伸手搂住了李弘的肩膀,他想安慰几句,但他实在不知如何安慰。大将军能熬到今天,不容易。看看他长发里的白丝,看看他眼里那越来越浓的忧伤,任何人都知道他的愁苦,但又有谁能分担他肩上的责任?小天子今天的话或许触动了大将军封闭了很久的心灵,他二十多年来的心愿和责任似乎随着小天子那不经意的一句话找到了寄托之处。“让他们吃饱穿暖,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是大将军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是大将军唯一想传承给小天子的东西。他带着小天子征伐天下,就是想告诉小天子这句话,就是想让小天子把这句话铭刻在心。他做到了,他想离开了。

“我今年六十了。”贾诩低声说道,“等到小天子主政,我就六十四了,我也可以回家了,我可以留在美丽的祈连山下,徜徉在这片美丽的蓝天下。”

大将军明白贾诩话中的意思,还有四年,还有四年的时间,大汉就是小天子的天下了。

“四年时间,这里能成为阡陌相连的农田吗?”李弘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指着前方绿油油的草地问道。

“不要奢望了,虽然很多年前这里曾是阡陌相连的农田,曾是美丽富饶的绿洲,但那都是遥远的记忆了。从孝武皇帝屯田戍边开始,直到王莽篡汉,这里都是好地方啊。”贾诩摇摇手,笑着问道,“怎么?大将军有意和我一起重新开荒垦田?”

“我要到北疆去,那是我的誓言,曾经对无数死去的兄弟许下的誓言。”李弘叹道,“你也不可能致仕回家,在这里优哉游哉地种田,你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四年内,用什么办法才能恢复这里的屯田?边军要戍边,要远征西域,将来朝廷还要世世代代戍守西域,这里的屯垦马上就要开始,刻不容缓。”

“河西历尽战乱之后,尤其是敦煌、张掖两郡,几乎成了废墟。想在短期内重建,需要耗费惊人的财力和物力,朝廷恐怕一时半会还顾不到这遥远的边荒之地。”贾诩苦笑道,“我也急啊,这里是我的家园,我也希望它尽快恢复昔日的富饶。但急解决不了问题啊。大汉中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才能完成。当年光武皇帝中兴,到孝明皇帝派军远征西域,整整花了五十年时间。我们即使等不到五十年,至少也要等到二十年之后吧?”

李弘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沮丧地挥了挥手,“算了,这是天子的事,我们管不到了。一代人管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保住了社稷,社稷中兴的事,就交给他们这一代吧。”

****

五月下,武威,姑臧。

长安的消息连续传到河西。

郑玄大师的病逝让众人非常震惊。虽然长公主、辅弼大臣、朝中诸多公卿大臣都赶到洛阳参加了大师的丧礼,试图挽救因为大师的故去而给新经造成的重创,但新经的官学地位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危机。毕竟新经出现的时间太短,研习的弟子太少,而且它和古文经学又有很深的渊源,在古文经学高举“反谶纬,反繁琐”的大旗公开挑战新经的情况下,它的地位岌岌可危是很必然的事。

朝廷以新经为官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消除今古文经学两派延续了两百多年的争论和矛盾,从而减少因为学术纷争给国策带来的影响。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在中兴大业步入最关键的国策调整期的时候,郑玄大师竟然倒下了。

许劭、王剪、胡昭、杨奇、韩融、淳于嘉、钟繇等今古文经学两派大儒都给大将军写信,各自呈述理由,希望大将军能正视现实,出面劝说长公主和丞相李玮等人,重修官学,把今古文经都纳入官学,增设太学博士。

现在的现实问题是,私学盛行。无论是古文经学派,还是今文经学派,大儒们的私学都办得非常红火,这和当年北疆为了解决人才紧缺问题而鼓励开办私学有关,这个政策至今未改。如今选拔制度改了,《九品官人法》的主旨是唯才是举,看上去儒士们都有出路了,但朝廷在选官的时候显然不会重用研习今古文经学的儒士,所以这种情况如果一直延续下去,研习今古文经学的儒士们会越来越少,最后两种经学必定衰落,这是今古文经学大儒们无法接受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