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永镇太平

朱瞻基有个同母弟弟,朱瞻墡,为人庄重警觉。

非常警觉,警觉到孙太后召他去继位,他都不肯。哥哥留下了富裕的国家,被侄子糟蹋完了,侄子自己还成了送上门去的俘虏。思量再三,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的皇帝,还有远方的倒霉侄子,有徽钦二帝的故事‘珠玉在前’,想也知道瓦剌人会怎么做,只要朱祁镇还活着,孙太后就会为了儿子有些冲动的举动。边关告急,京城附近的二十万大军死走逃亡,自己就算继位也不能罔顾皇帝的性命,如此紧要之时,如果当了皇帝,恐怕连宋高宗都不是,做的是宋钦宗,到时候尴尬不?

机智的上表要求立皇太子为帝,让皇叔朱祁钰监国。

但残存的一半朝廷早已经一致同意了朱祁钰的要求,就他登基,好歹是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坐在皇位上有几分威信,看起来也比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子可信,可靠。

朱祁钰也很果断,把朝廷大事托付给于谦,自己不干预,由他全权处理。

……

朱祁镇非但舒舒服服的做了个俘虏,连带他宠爱的宦官喜宁更是飞快的投敌叛国,给瓦剌太师出了无数敲诈勒索的好主意,不仅提供了明朝重要据点的军事实力和将领实力,还踊跃献计,劝也先不要轻易放弃,拥戴皇帝回京复位,皇帝还没死呢,不能让他弟弟夺取皇位。

在这件事上,也先和朱祁镇达成一致,采纳了喜宁的建议。

朱祁镇就亲自去边关城门下叫门,幸好及时立了新的皇帝,双方的命令冲突,谁是皇帝就听谁的。

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

虽然京城里缺乏粮食,十分之九的士兵缺乏甲胄武器,穷到去土木堡战场捡兵器,并调南京洪武年间的库存来用,还没赶上。

朝中官员人心涣散还有人想撤,皇帝亲自当了带路党,进宫北京城时就被搁在旁边看着。

但是他守住了。

负责记录‘京城保卫战’的阴间史官们啧啧称奇,纷纷说:“幸好朱祁镇被抓走了,要不然一定守不住。”

“朱祁镇为这次战争做的唯一贡献就是他不在京城里。”

“当年徽钦二宗要是提前死了,说不定不会有靖康之耻。”

“朱祁钰是真命天子啊。识人信人,说托付朝政,就托付给于谦。自己也不逃,岳飞要是遇到他就好了。”

“于谦拯救了大明朝,不封王就亏了。”

“封王就不是人间了。人间吗,不公允,付出血汗以身许国的人,有几个得到应有的爵禄、追封和祭祀了?我打算上奏阎君,提前许给他成为神鬼。”

“我猜他也会被人立庙祭祀。”

不只是皇帝可以成为神鬼,那些道德非常优秀、拯救了一城一池的人,如果没被当地人立庙祭祀,靠香火成神,阴间就赠以一枚神鬼丹。不过大部分神鬼还是喜欢在地上走路,没有漫天飞舞,道德高尚的人不爱炫耀,都喜欢踏踏实实的背着小箩筐、拎着包袱,行走在普通的鬼魂之中。

喜宁建议先分来一西安地区为主的大臣和官员拥戴,争取和京师的朱祁钰对抗。

瓦剌人觉得操作起来非常麻烦,遭遇的抵御会非常强。

喜宁又建议取道应天府,南方富裕且是正统所在。

也先却觉得地域差异太大,他们关外的瓦剌人绕到南方,且不说距离遥远,一路上对地形不适应,还怕千里绕到过去对方已经在当地做好防御的准备,劳师远征又去地形气候都不适应的地方作战,不合适。川蜀、关中地区的人性情彪悍,当年大元攻打都打了五十年,自己只是太师,不要过多的耗费兵力,现在瓦剌人没有能力和野心灭掉大明,新的皇帝居然不蠢。

朱祁镇虽然非常雍容镇定,反应却很慢,现在才明白过来:喜宁好像已经叛变了!弄死他!

(朱元璋:我看这厮叛变了!)

京城保卫战从调动、紧急备战开始,人间和阴间两边都有详细记录,记录的时候还不知道是成是败,如果成功了,记录怎么成功,失败了,要记录怎么失败。

明朝皇帝们的信息渠道非常广泛,朱祁钰在成功保住了京城、瓦剌人带着老哥撤出关外之后,去太庙祭祀,敬告全过程。也有几个勤劳热心的前朝皇帝拿了内部传阅的详细记录来给他们看:“君臣相得,朱祁钰算是个垂拱而治的明君。”

找一个合适的大臣,把朝政托付给他,自己别捣乱,这就是古之贤君的职业道德。也有些比较特立独行的皇帝认为,只要累不死,就往死里累。

汉唐的皇帝们都回乡——帝镇已经算是故乡了——庆贺明朝没有灭亡,他们省了很多事,改朝换代那可是一场浩劫,一场加班,还会有不少刚跑去投胎的朋友遭遇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