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干部坟场,松江实业
“岳书记,这个……还有其他的……么?”
看着岳之峰拿出来的那份资料,李宪硬着头皮,问了这么一句。
似乎早已经料到了李宪会有现在这个反应,岳之峰笑的尤其和善:“李宪啊,你是个聪明人。你认为呢?”
“……”
听到这话,李宪就知道,特么的问也白问了。
摆明了,这就是玩儿老子啊!
松江实业怎么回事儿?
这个企业之所以能上市,完完全全就是靠着当初省里急切的想占名额,为之后的大规模国企上市做铺垫。可以说,松江实业上市成功的背后,有着太多太多的猫腻;
1990年11月26日,黄浦江畔,上交所开业,时任沪市市长的朱总敲响开市之锤。自此,中国证券市场搭乘中国经济巨轮,开始了注定不平凡的旅途。如果说中国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中国股市就是驾着破船下海。在迷茫中起步,在曲折和不断的妥协之中发展。
最早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审批权是归于人民银行的,后来才由证监会负责。早在人民银行审批期间,松江实业的前身冰城小商品就已经发行过股票,小商品和塑料厂不同,在冰城之内,小商品这类经销产业相比于工业产业的发展还是相当稳健的。不过为了上市,二者由国资办撮合硬生生合到了一起捆绑上市,这就为松江实业日后买下了一个祸根。
根据91年年末时候松江塑料和小商品公司的情况来说,二者的固定资产是差不多的。但是问题是,当时拥有一千七百多人的松江塑料厂已经是日薄西山,一门心思的想凭借上市圈钱来救场。但是小商品当时虽然因为大国营经销公司的体制问题,又因为社会上日渐增多的个体户冲击走了下坡路,但是总归还是盈利。
小商品公司曾分别在1988年12年25日到1989年5月5日、1990年4月25日到1991年2月15日、发行过两次股票,发行面值均为1元每股。所以在两家企业合并之前,小商品公司的员工手里就持有了部分股票。
在合并之后,为了上市,松江实业再一次对企业内部发行股票,并向公司职工进行摊派。
当时的要求是普通员工每人最少买几千股,而中层以上的干部要买1万股以上。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小商品当时的效益还行,而且经销公司油水多,职工手里多多少少都能拿出点儿钱来。对于摊派虽然不满,但是也能挺住。倒是松江塑料这头,早在89年开始就发不出工资来了。除了为数不多的干部之外,员工穷的裤衩子都带补丁,哪儿有闲钱买股票?
最后没办法,公司的管理层只能让小商品那头多摊派,将原本属于松江塑料这边的没完成的摊派任务分了出去。
不过非常具有戏剧化的一幕是,1991年8月9日,松江实业在上交易所成功上市。
在一级半市场上,松江实业最开始的交易价格仅在2元、3元钱左右,在上市前夕,一级半市场的价格已经炒到了10元钱。但是即便如此,买入松江实业的原始股在上市之后还都能赚到。
因为上市次年,也就是92年,更是趁着中华大地刚刚兴起炒股风,紧接着认购证事件风潮席卷中华大地,股价跟打了兴奋剂似的最高涨到18元左右!
就这么的,当初本来为企业摊派兜底的小商品职工里,出了怕是得有几十个万元户,十几个十万元户!
相对的,松江塑料那头,大部分职工在上市这个大浪潮里边儿,是竹篮打水,啥也没捞到。用实力证明了贫穷是可循环再生,而且一朝穷辈辈穷的定式。
公司上市之初,账面上有钱了,开始了一轮疯狂投资。又是投资房地产,又是投资木业,又是投资商场的,一开始职工们见到了福利,倒也还消停。
可是不到一年功夫,上市融资来的几个亿全部赔光。除了当初靠着将股票卖了赚到钱的一批职工外,其他人再次回到原点。
一贫一富,对比如此鲜明,矛盾因此而产生且一发不可收拾。
打这儿,松江塑料这头和小商品分公司这头的大小斗争就没断过;先是塑料厂工人去小商品闹事,要追回当初的部分股票红利。
小商品的职工们也委屈啊!
心说当初特么股票不知道能不能升值,公司搞摊派的时候我们东挪西借的给你们兜底,承担了那么大的风险,现在赚了钱了过来秋后算账?
这事儿谁能同意?
于是双方因为这个事儿大打出手,当时闹的挺大。
可能是塑料厂职工也寻思这事儿自己没理,闹了大约半年之后,就将矛头对准了当初主持股票发行工作的公司总经理,也就是原来小商品公司的经理李存真。
按说,这李存真也算是受了无妄之灾。完完全全的成了职工们发泄怨气的对象,一个无辜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