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县试第一(第3/3页)

相比弟子,周元对师侄到没有像李逵那样严厉,随手拿起卷子,看了起来。还是之前省试的考题,平日里士子大都会做过。可以说,周元的这次县试的策,基本上考的不是沂水学子的临场能力。而是考士子们修改文章的能力。

既然是老题,平日多半会做过。做过之后,自然会修改。

这么做的唯一好处就是,策论的试卷会好看很多。只要不会像论一样,文章多半是不堪入目的胡乱堆砌。

一篇策论而已,没多久他就看完了。

看完是看完了,但对周元来说,心头顿起波澜。为什么连李云的卷子也让他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参与了其中,指导其私下做题。

眉头紧锁的周元目光不善的盯着李云。

这里时候,李云心头七上八下的好不害怕,可是他这时候想要走,却不大容易。

邹选虽不是主考官,但也是阅卷考官,笑着拿走了试卷看了起来,看完之后,对李云大为惊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李云,两年没见,你可是让人大为惊喜啊!”

“真的吗?”李云原先暗淡的眸子里顿时有了光彩:“邹师,是否学生的文章能得第一?”

邹选愣住了,他开口夸奖李云,并不是因为李云的文章有鹤立鸡群的才气。而是李云虽离开沂水县两年,但是沂水县的街头,还流传着李云的传说。颜夫子都一筹莫展的顽童,竟然能够投入苏门之下,也不知道前沂水县县衙捕头李清走了什么狗屎运。

可他从来不觉得李云有在县试之中脱颖而出的本事。

再说了,李云还有个师兄李逵,相比李云,李逵在沂水县的名头更大。加上沂水县的爆裂属性,只要李逵能够顺利通过解试,省试和殿试很可能会让他过。就是考场作弊,也要把李逵的卷子拔高了不可。

别想什么科举舞弊的事,朝堂的大佬们的节操,要比想象的更低一些。李逵这样的人,武力就不说了,脾气也不好,还读书了,这货要是不控制在朝廷手中,万一要走上歧路,还不得让朝廷头痛死?

至少也会给个官做。

只要有了官身,李逵这厮成为不安定因素的可能就大大降低。而沂州的李氏要是崛起了,沂州地面上也要安静很多。对朝廷来说,这不过是小事一桩。省试给个五百名之外的排名,反正省试取六百人,也每人会在意排名五百多的贡生。

而让李逵高中,对朝廷来说有一个百利而无一害的好处。

至少,王伦这样的叛贼,在沂州就折腾不起来。还有就是,大宋进士造反的就从来没出现过。朝廷肯定有信心把李逵控制在一个能够可控的范围内。接着殿试的时候,给他个排名二百五开外的同进士出身,也不难。反正排名这么低,就算是有了进士身份,十年内也做不了七品以上的官员。可能一辈子都是不入流的小官僚。而朝廷要付出的是什么?

一个月四十贯的薪俸。

如果这点钱能够让沂州这等叛乱重灾区的隐患减小一成,都是大赚特赚。要是李逵能让沂州叛乱的隐患彻底根除,给个二甲也不是不能商量啊!

李逵有希望,是因为李逵的名气在京东东路已经传遍了。能够享受朝廷重视的恩典,但并不包括李云。

至于周元,邹选真没想到,这位的心竟然很高。只不过,看了一会儿试卷之后,他只能叹气的对李云说抱歉了:“暂定第二吧!”

攥着的拳头顿时松了下来,李云懊恼道:“还是让二哥争了头名。”

不久之后,陆续有考生交卷。

且不说良莠不齐吧,本来县里被寄予厚望的谭敏的策论卷子写的一般,仅仅排名第五。主要是被扰乱的心绪,文章词句略显生涩。

翌日,县试排名一出来,谭敏气地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县试三甲中竟然没有他,一时间,他甚至有种坐立不安的惊颤,仿佛周围的人都在嘲讽他,顿时羞愧的掩面而逃。

而这一轮,李逵第一。

综合自然还是李逵第一。

李逵看着榜单,用力的挥了一下,心中暗爽:“三元及第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也不枉爷们苦读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