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2/2页)

同样是说京家的好话,温榆偏偏能说的滴水不漏,还能让人觉得这十分有道理。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京家坐镇京都,虽让大萧皇帝在皇位上坐的不安心,可是京家也能镇守边境,使得突厥蛮民数十年不得踏足大萧土地一步,让大萧百姓能够安心。

“我怎么感觉……他在毛遂自荐呢?”萧霁宁和小蛋说,“他就差没明说他就是那个最适合的宰相人选了。”

“人家要不是想当宰相,干嘛来参加殿试?”小蛋反问萧霁宁道,“而且他不就是你想要的男人吗?”

萧霁宁严肃道:“你说话注意点,这话可不能让京渊听见。”

小蛋嗤了声,说:“我在你心里,他又不在,听不见的。”

萧霁宁:“……”

萧霁宁没继续和它扯皮,他将温榆的试卷放下,去看最后一份试卷。有温榆这个珠玉在前,最后一人除非才华远胜过温榆数十百倍,否则便很难再让萧霁宁动容。

可萧霁宁看了这最后一份考卷后,却是眼前一亮。

这份试卷通篇辞藻富逸,写的虽不如温榆,但在殿试的考生里已是上乘,说是前三也不为过,而写它的考生叫柳淮,名字听着儒雅温柔,字迹里却透着果决锋利,文章内容也如其字,痛斥兵权过盛的坏处,几乎就是直白地恶狠狠地将京家骂了一遍。

“这人不错,敢说实话,做言官谏臣很合适。”萧霁宁暗自夸道,“不过敢这么骂京家,家里什么背景啊?”

小蛋告诉萧霁宁:“金陵柳家柳淮,江南柳将军次子。”

“柳将军?”萧霁宁闻言微愣,“他是将门之后?”

他听多也见多了文臣之后弃文从武的人,可这出生虎将之门,却要走文官路子的人却是少见。

小蛋应道:“是的,还有一件事,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今年的武举名单,柳淮也在十位武生之中。”

哦,不是弃文从武,是文武双全。

大萧有武举制度,文举选文官,武举选武官,只不过文举要更受重视一些。大萧的兵权曾经被京、徐、纪三家掌控,徐家伴随着二皇子的驾崩没落后,到如今便是京家独大,萧霁宁也不懂武举怎么选人,所以当然没太在意武举的事。

现在小蛋提起,萧霁宁就明白柳淮为什么敢这么说了——我骂我自己,有问题吗?

有问题的是萧霁宁,他有些疑惑:“那柳淮他到底想当文官,还是武将呢?”

总不可能柳淮竭尽全力考进文生前十,就是为了写篇文章骂京家吧?柳淮没法提前猜到他要出的试题,那他参加文举,肯定还是想当文官的。

“武举那边是京渊在负责,他现在这么骂武将,就算京渊不在意,也难保其他人会不会故意排挤他。”萧霁宁想了想说,“武将那边京渊一个顶十,暂时不缺人,文官这边缺人,先让柳淮顶上吧。”

萧霁宁心里大概有了个定数后,便将所有试卷都归置放好,咳了两声清清嗓子,而后转头看向谢相陈钰他们,礼貌性问一下他们的想法:“诸位考生的试卷朕已阅完,几位爱卿呢?”

萧霁宁出声,谢相便堪堪回神,眉头微皱,瞧着甚是纠结。

可他是文臣之首,他若是不开口,其余人也不好开口。

萧霁宁心想谢相这会儿内心一定十分纠结,他也怕谢相开口说出些什么不中听的话,所以萧霁宁张了张唇,准备直截了当说他属意温榆为这届科举的状元。

不过还没等他说话,陈钰就先开口了,他将手里的一份试卷捧起道:“禀皇上,微臣以为此子有为,是我大萧的栋梁之才。”

那份试卷是温榆的。

陈钰话音刚落,吏部尚书便道:“陈大人,我记得这位学生似乎是你师弟,你此言怕是有些偏私之嫌。”

“杨大人,我早已不在谢相门下,所以温榆并非我师弟。”陈钰不慌不乱笑道,只是说到最后轻轻抬眸看了谢相一眼,“何来偏私之说呢?”

但说实话,这陈钰又是帮温榆瞒着谢相进殿试,又是这样帮他说话,就算他们已经不是同门师兄弟了,却依旧让人忍不住怀疑他们是一伙的。

这也不用怀疑,温榆在一品楼不是都说了吗,他对陈钰讲:若他当上权臣,必定少不了他的好处。

也许是这样陈钰才会如此帮他吧。

而温榆到底能不能当上权臣,全看萧霁宁的心思。

“那除了温榆之外呢?杨尚书——”萧霁宁点了杨尚书的名字,他似乎不服陈钰看中温榆,所以萧霁宁想听听他怎么说,“你觉得这些考生之中,可有出众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