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一听阮吉庆这话,齐君慕直接选择性忽略温婉,把注意力集中在贤太妃身上。
他第一个浮起的念头是齐君佑突然招呼都没有打一下就被自己从宫里派遣出京,已有这么多天,中途一点消息都没有传出来,贤太妃也该坐不住了。
当年景帝后宫里是压抑是平和的,太后和贤太妃心里有什么想法众人不知道,但面上绝对是相亲相爱的好姐妹,都没红过一次脸。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贤太妃家世要比太后好,齐君佑又是名声在外之人,总得来说当年贤太妃是高太后一头的。
景帝那时沉迷丹药,后宫新人跟韭菜似的,一茬一茬的换。也不是没有人上奏让景帝立太子,以稳定国本。
第一次景帝还给点面子直接驳回,第二次便直接在朝堂盛怒,问文武百官是不是没死之前都想着把爵位官位传下去?
群臣哪敢吭声,谁家没本难念的经,尤其是那些有爵位的,爵位按说应该传给嫡长子,可总有这样那样的事让他们无法立刻做出选择。
于是景帝便轻蔑的把群臣嘲讽了一通,大意无非是你们自家后院的事都管理不好,还想管到老子头上,简直是找死。
当然言语没有这通俗直白,要委婉一些。
最后为了安抚众人,景帝承诺,若是朝堂百官有爵位之人都把家事处理好了,那他就立太子。要是他们做不到,就留着舌头不要管别人家的事。
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明知道景帝这是歪理,朝臣们心里憋屈的很,但立太子之事再也没有人提起了。
后宫前朝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大皇子齐君宴生母有罪,被废黜皇后之位,母族几乎被斩,也连累到了他。
齐君宴若想登上帝位,需要强有力的外家支持。
好在齐君宴即便不是嫡长子,他还占了个皇长子的身份,若真支持他的人也有名头。
只是从皇帝赐婚可以看出,他没戏。
二皇子齐君佑是朝臣最看好的,无论是相貌品性家世亲事他都占据很大优势。
三皇子齐君慕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除了长相比较好,特别突出能让人记在心里的优点没有。
至于四皇子齐君灼,身上流淌异族之血,想要继承大齐的皇位,用脚指头
想也知道是不可能的事。
贤太妃和太后心里也明白这些,太后自然不愿落下风,但当时实力又真的比不过贤太妃,心里暗自不舒服了很久。
不过太后心里想的透彻,就算是落了下风,该争的还是要争。
齐君慕生在皇家,不争就没有了退路。对林家,对所有人支持他们的人都没有退路。
再者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他们势力一般,未来可说不准。
那时无论朝堂还是后宫,所有人都觉得景帝死后,无论是谁上位肯定会经过一场血风腥雨。
景帝很年轻,众人以为景帝会活很长时间,他们还有很长时间做准备。结果,景帝突然死了。
众人刚反过神,各自准备纠集人马大战一场时,景帝遗诏被人拿了出来。上面亲笔所写,他死后齐君慕继承皇位。
谁也没想到景帝会写下遗诏,还明确传位给齐君慕,齐君佑这一派就被遗诏彻底砸晕。
加上那时他身后的力量还没准备好,等再次回神时已经失了先机。众人也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只能退一步行事。
齐君慕就这样成了皇帝,淑妃自然而然成了太后,贤妃则只能成为贤太妃。
太后开始张扬起来,贤太妃则彻底低调起来。
不知道是不是心里有委屈和不甘的缘由,贤太妃一直避着太后。
太后心里虽然不高兴,可她现在是人生赢家,也没有对手下败将进行羞辱打压。
这宫里哪个人不说太后大度。
可也有很多人明白这都是暂时的,如今齐君慕刚刚登基,帝位还不稳当,内忧外患的,贤太妃这些年经营了些势力,两人弄得太僵,新皇那边不好看。
太后又不傻,就像林萧等人分析的那样,她这个时候为难贤太妃做什么。只要龙椅上坐着的是她儿子,贤太妃永远都只能是太妃。
齐君慕本身对贤太妃没什么感觉,她和齐君佑若一直都老老实实的不出什么幺蛾子,那他就容他们活着。
如果他们对皇位还不死心,那他也不会手软。上辈子,齐君慕一直在派人盯着他们。
如今因为齐君佑,贤太妃去了太后宫中,从某一方面来说,贤太妃这算是对着太后低了头。
不过贤太妃在太后那里肯定不是直接示弱的,要不然太后也不会把温婉叫过去训斥一顿,毕竟他有口谕,让温婉在宫中反省。
如果不是情况特殊,他没有发话,太后还不至于擅自做主让温婉前去仁寿宫。
现在的太后还没有在权利上着魔,还没有让他这个皇帝事事都顺着她的心思,在很多时候她还是很小心谨慎很愿意包容齐君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