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一日看尽前陵碑

陈长生在石碑上看到的二十八个字,合起来便是一首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淡荷丛一段秋光,卷香风十里珠帘。”

这首诗是两千年前,道门之主入天书陵观碑时写下的。天书陵里的第一座天书碑名为照晴,也正是由此而来。

陈长生用的解碑方法,是取碑文片段而自成其义。

这种解碑方法其实很简单,很原始。

无数年前,天书落在大陆上,依然懵懂的先民们,终于战胜了自己的畏怯,小心翼翼来到这座石碑前。

第一个看懂这座石碑的那位先民,用的也是类似的方法,只不过他看到的可能是一幅简单的图画。那幅图画,可以是牛,可以是羊,也可以是龙。然后,有人在天书碑上看到了更复杂的图画,有数字,有更多的信息,于是,有了文字。

这种方法也最干净,因为没有任何多余的杂念附于其上。

先民们最开始的时候,肯定不会认为这些奇怪的石头上隐藏着什么迷团需要破解,不会认为那些线条里面有什么真元流动。

就像他以前和苟寒食讨论过的那样。

两千年前的道门之主,在这座天书碑上看到的是一首诗,他以为那首诗是一道题目。其后无数年间,无数修道者,都曾经想从那首诗里寻找到真正的答案,却始终一无所获。

陈长生今日也看到了这首诗,但并不意味他与两千年前的那位绝世强者,用的是完全相同的解碑方法。因为他不认为那首诗是题目,他认为那就是天书碑想说的话。

天光晦暗不同,线条或显或隐,无比繁复的线条,可以显现出无数个字。

这些字可以组合成无数可能,可以是一首诗,也可以是一篇大赋。

石碑无言,自成文章。

他在这座石碑前坐了二十余日,不知看出了多少个字。他现在随时可以从那些线条里找到无数篇已然存在于人世间的诗词曲赋。但他很清醒地认识到,那些诗词曲赋本来就在天书碑的碑文里。

观碑者只需要找到,看到,懂得,不需要别的多余的想法。

世间万种解碑法,无论取意取形还是取势,都是对碑文信息的破解、学习、模仿。

但天书碑从来没有等着谁来破解、学习、模仿。

天书碑一直在等着有人来理解自己。

陈长生试图证明这一点,最终天书陵证明他的理解是正确的。

于是,他便解开了自己的第一座天书碑,然后看到了第二座天书碑。

……

……

郁郁葱葱的树林深处,庐中有碑,碑旁也刻着一首诗,乃某位大学者所题,诗名贯云石。

第二座天书碑,便是贯云碑。

碑庐外围坐着二十余人,那些人看着庐下一座显得有些扁宽的石碑,有的人皱眉苦思,有的人喃喃自言自语。

陈长生走到庐前,在人群里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

那位叫叶小涟的圣女峰小师妹听着脚步声抬头望去,见来人是他,不由怔住。

有人也发现了陈长生的到来,如她一般怔住。这些天来,天书陵观碑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会在照晴碑庐外看到陈长生的身影,今日忽然看到他出现在贯云碑前,竟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

下一刻,众人才明白,原来陈长生终于解开了第一座天书碑。

碑庐外的人群隐隐有些骚动,然后响起了些嘲讽的议论。

“到现在才能解开第一座碑,有什么好得意的?”

“不错。我一直以为自己明悟经义的资质不佳,如今看来,至少还是要比某人强些。”

陈长生没有得意。只不过他的出现,给碑庐外的人们带来了一种莫名的压力。就像本来一直成绩极好的学生,忽然间在某一科上落在了倒数第一名,那些后半段的学生们幸灾乐祸了好些天,忽然间发现,那名学生竟慢慢追了上来,如何能够不紧张?

尤其是想着前些天对他的嘲笑,有些人难免有些慌。

为了化解这种压力,把慌乱的情绪抹掉,那么,更加过份的嘲笑理所当然地出现了。

陈长生没有理会这些议论,继续向前走去,走进碑庐,来到那座贯云碑前,抬起右手。

碑庐外响起一片惊呼。

……

……

陈长生解开了照晴碑,这个消息像风一般,极其迅速地传出天书陵,传进京都各座府邸里,也传进了皇宫与离宫。

听到这个消息,有人终于松了口气,比如主教大人梅里砂,郡王府里响起陈留王愉快的笑声,莫雨握着笔正在蘸朱砂,听着下属的回报,微微怔住,然后微嘲说道:“这时候才解开第一座碑,还能有什么前途?”

数名天道院学生在酒楼里聚宴,酒至酣处,自然难免说起天书陵解碑,正在嘲笑陈长生和国教学院的时候,收到了这个消息,席间顿时安静,片刻后,一名学生嘲笑说道:“以这个速度,陈长生今年能不能看懂第二座天书碑还是问题,庄师兄前天便已经到了第三座碑前,如何能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