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天灾巨变(第2/4页)

听到这话,苏涛和陈巧兰都想到了一个词,报应。

如果他听不过去了,那就真是现世报了。

“你们还是之前那样,冷处理,别理他,不想看他就拉黑,我会自己来。”

苏涛和陈巧兰面面相觑了一会儿,点头,“既然你这么说,那就这样吧,还有这件事情,真真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打算做什么,她会不会以后怪你?”

真真的年纪很快就成年了,但是还在读书的孩子,还不管多大都是孩子,所以他们也担心,而且之前苏荞初说过她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苏荞初:“我短时间内也没打断做什么,她心里也知道这是不可挽回的,没有劝过我,之前很喜欢她爸爸,现在闭口不谈,时间会慢慢冲淡的,而且她现在要准备高考,维持原样,少在她面前谈这些就好。”

她心里不是不怨,只是之前这么多年的感情,让她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苏涛和陈巧兰十分赞同:“对对对,一切都等高考过后再说。”

“等孩子高考完,一切都没有高考重要。”

沉吟了一会而,苏涛开口:“现在来说说你那个发明家的事情,你是怎么打算的?”

苏荞初:“我等会儿就去把计划书写出来,我想做的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就是安全气囊,这是我之前的一个设想,因为各种原因,我这些年没动手,但是偶尔还会想到,现在我经历了几次水灾,我又想起来了,而且这一行其实也讲究灵感,感觉告诉我,我能成功。”

这是利用她脑子里的那些记忆片段,加上她本身是有一定基础的,那些太过复杂的什么机甲、什么全息舱、什么太空飞船……她现在没有那个能力,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些距离现在的科技水平差得太远了,但是简单的一些生活小东西,就比较方便了,比如安全气囊。

这是那个时代普遍会给小孩子准备的一种安全措施。

平时带在身上就是一条普通的腰带,但是遇到什么危险了,或者是自己检测出什么问题了,就会迅速的膨胀打开,护住里面的人,防水、也抗压。

就像是车里会安装的安全气囊,遇到车祸了会打开,提供一个缓冲。

只是它的性能比现在汽车的安全气囊高的太多了。

高级的安全气囊甚至可以当做防弹衣来穿。

苏荞初没打算一步迈的太远,初级的气囊就足够了。

在这暴雨连绵,看不到停歇的时候,光是防水,可以护着里面的人在水流中安全,就是一个可以助人无数的发明了。

这个气囊,最重要的就是材料,当然,这需要实验室。

组建一个实验室的代价太高了,她现在明面上拿不出这么多钱,但还有别的路,那就是去别的地方租。

她要用的实验室等级并不高,这降低了租的难度。

她有一个发小兼同学,现在就在目离市的大学当硕士导师。

听着她这有条有理的样子,苏涛没多说什么。

陈巧兰进去了一趟厨房,洗了一碟子樱桃和葡萄,“特意给你们买的,很甜,尝尝。”

苏荞初:“谢谢妈。”

苏涛打开了电视,观看今天的新闻。

主持人说的毫不意外,是各地受灾新闻的播报,不仅仅有国内的,还有国外的。

这样看上去全球就没有哪个地方是太平的。

存在各式各样的灾难,就好比这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暴雨,除了个别地方,暴雨看上去无穷无尽,有些地方一年也没多少降雨量,现在下起来不得了,当地的排水系统超负荷工作,河道水位暴涨,还有地势低洼的地段城镇被淹,必须迁移。

在这点来说,海边城市是最倒霉的。

海水上涨和暴雨是同时进行的,他们不想被淹没的话,只能往内陆迁移。

这其中还没算特别倒霉遭遇了大地震和大海啸的城市。

就目前来看,迁移,是必须的。

苏涛转到了本地台。

本地主持人播放了一则消息,目离市在准备筹建大型安置小区,高薪招聘相关工作人员。

目离市因为地理位置还有本身就是有悠久历史的二级城市,是许多内迁人员选择的地方。

开始还好,但是现在住的地方告急了,上面的人准备划拨一部分人到目离市安置,这里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不然等需要安置的民众来了,没有安置的房子,去睡大街吗,到时候就要乱了。

也是因为专家预测的情况糟糕,他们不得不这样选择。

除了房子以外,粮食也是重中之重。

民以食为天。

无土栽培、室内栽培等等频繁被提起。

他们的人口太多了。

现在这个情况,这一季的粮食损失严重,现在国外这个情景,很多东西也没办法进口了,尤其是粮食这种敏感的东西,那些出口的国家禁止再出口,担心自己不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