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第3/4页)

林玉婵环顾四周。居然没人去取。

员工们都热火朝天忙制茶。老赵埋首算订单,抬起脑袋犹豫片刻,又低下头。

林玉婵哑然失笑,深感博雅要完。

真是世风日下。容闳的越洋信都拽不回大家赚钱的心。

她提起裙子,跑出去收信。

出乎意料,这封长途信,并不是来自容闳。

而是北京。

-------------------

林玉婵好奇满满,用小刀拆开这一封陌生的信笺,看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名字。

文祥夫人潘氏,向她问好。

自从两年以前,因着林翡伦的收养事件,和大潘小潘夫人结缘,间接游说文祥,促成了上海广方言馆的落成,林玉婵就把这两位夫人当成自己的福星。虽然人家可能只把她当个解闷的刘姥姥,但她不敢怠慢,逢年过节都递贺帖,通报一下翡伦的近况。

在大清朝生活,不管是为官还是做商,礼数都不可缺。自容闳时代起,博雅的账面上就专门留有公款,支出这些迎来送往的书信费用。

这些礼节性的贺帖,她也不指望让官夫人看到。多半是府里统一收拆,她也从没接到过回信。

今日收到有一品夫人钤印的信,还是破天荒头一遭。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林玉婵心中咚咚跳,目光逡巡在最右边抬头,鼓起勇气往下读——

她松口气。

首先,小潘夫人对两年前那个弃婴念念不忘,近来又沉迷西洋照相术,托她姐姐向林玉婵索要一张林翡伦的近照。

这个不难。林玉婵寻思,等下次去孤儿院时,托洋教士给照一张便是。

其次,文祥夫人在信里表示,听说林玉婵对外夷之事十分熟稔,于是来信问了不少洋务方面的事,让她尽快回信解答。

林玉婵吃了一惊:“让我?”

第一反应是,朝廷里没人了?轮到文祥夫人来招揽洋务人才了?

随后更是奇怪:“她怎么知道我在做外贸?”

老赵终于算完账,凑过来,细读这封京城官夫人来信,啧啧称奇。

“啊,是容先生引荐的你。”

-----------------------

容闳在美国安顿下来之后,往大清寄回的信件,不止林玉婵收到的那一封。

他还同时发了两封信,分别寄给他的伯乐曾国藩,以及京城总理衙门,通报在美订购机器一事的进展、预计送达的时间、以及请求朝廷做好准备,提供合适的厂房安置这些机械云云。

由于机器定制在细节上十分复杂,涉及许多专有名词和概念,容闳只怕朝廷衙门里无人能懂,军国大事也不好委托洋人,因此在信中提到,上海博雅公司现任总经理林小姐,英文不错,人也可靠,必要时可找她答疑解惑。

曾国藩当时还在忙着杀太平军,这信被他搁置一旁;另一封寄到总理衙门的信,就落到了文祥手里。

文祥看着“公司”、“总经理”、“林小姐”几个词,一个比一个陌生,不知道这几个概念能如何捆绑到一起。他觉得,大概是容闳这假洋鬼子母语退化,才写出不知所云。

好在容闳为求稳妥,写信用的是中英双语。文祥赶紧找来京师同文馆的优秀毕业生,解读信中的英文——

更加云中雾里。气得文祥当场想把那个学校给砸了。

文祥回家发牢骚。好在家有贤妻,闻言立刻推断出来:

“啊,是个做生意的小寡妇。我去上海时见过。”

再一看姓名,文祥夫妇更惊讶——这不是最近那个打洋人官司的女讼师么!

不少洋务派官员都订《北华捷报》,以窥洋人动向。这个“民女打洋官司”的趣事,也作为饭后谈资,被津津乐道地议论过几天。

两相结合,就有了文祥夫人这么一封信。表面上是官夫人屈尊问候民女,其实暗含着文祥的意思。

文祥是少见的开明的洋务派大臣,可惜见识有限,活了几十年,没去过江南,没见过大海。听说上海有这么个奇女子,当即令自己夫人给她写了一封私人信笺,询问洋场风貌,以及洋人法庭的律法规则之事。

……

林玉婵从信中弄明白前因后果,兴奋得微微手颤。

这算是“出圈”了!

虽然她对名气并不太看重。因着身份性别原因,很多时候还刻意低调,唯恐“人怕出名猪怕壮”。

但是……能间接跟这个帝国的核心政务人员对话,甚至能影响一些他对于洋务事业的看法……这个机会绝对不能错过。

老赵也在旁边跟着激动:“林姑娘,你这是上辈子积德了!容先生蹉跎半生,才等到一个官老爷召询的机会。你才多大,就能被京官知晓名姓……这下好了,咱们博雅要发财了!林姑娘,先冒昧请示一下,明年犬子能不能来做学徒……我今年的奖金花红能不能增持为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