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这是办工厂,不是办进……(第3/3页)

肖姗摇摇头,”不好,乱七八糟的,讲这些是不是早了点?“

孙丽丽心知肚明,但她嘴上却是不肯承认的,而是十分兴奋的说了另外一件事,“姗姗,你还不知道吧,发动机的第一组数据,我已经成功了!”

按照肖姗的预想,这是至少需要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做到的事情,关于燃油发动机的更新迭代,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顶尖技术,他们克服了这一部分,接下来的技术攻坚相信也难不倒他们。

这些天她没太过问实验室的事情,而是在忙着招工,校工厂共有六个车间,两个实验室,现在车间只有一个开工了,剩下的几个车间,也逐渐配备了机器和流水线,闲置一天,那就是要少挣一天钱的。

一旦人员备齐,立马就投入生产。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新的技术迟迟开发不出来,高性能的车做不出来,那也就意味着工厂只花钱不挣钱。

这样下去是非常危险的。

虽然工厂背后还有学校,学校可以提供资源,但在现金流上,恐怕支持有限。

现在肖姗的思路是,他们几个车间全部开工产能相当有限,不必要也不可能所有的零件都自己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向全国范围内的汽车制造厂订购。

至于大量从国外进口,也有人跟她提议过,但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第一,这是办工厂,不是办进出口公司。

第二,国外的汽车制造技术领先于国内,但也没有高出太多,花大价钱去买各种零件,性价比太低。

还有一点,向国内的汽配厂和汽车制造厂下订单,对整个汽车行业也有比较好的影响。

良性竞争以及一致对外的思路。

如此一来,她就更忙了,不但要管厂里的一切事务,还要领着外联部的同事,跑遍大半个中国,寻找可以合作的兄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