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叙旧(第3/6页)

这里的大山里面确实有种花藤会主动捕捉猎物,当地人叫捕雀藤。

风知意走之前,就把这玩意儿给变异了一下,添加在篱笆的防护里。而且走之前,再三跟大队长强调让人不要靠近,出了事她不负责。

可没想到,还是有人不信邪地以身试险。

“我也不知道,”风知意弯腰摘了两根黄瓜,再去摘一些豆角,“我是从山里面给移植过来的。”

对方其实也不是很关注这个,她关注点是,“那狗赖子的腿都被毒瘸了,狗赖子的娘说是要找你赔偿呢!眼下你回来了,说不定明天狗赖子他娘就要上门找你麻烦了。”

风知意真是无语到冷笑,“那让她来好了。我正好计较计较,她儿子三更半夜的,想翻进我家院子里干嘛?”

其实这事儿风知意早就知道,这两年他们也不是完全丢下这里不管。孟西洲趁着工作需要跑省城这边的时候,偶尔也会回来看看。

有人想偷偷摸进来的事儿,孟西洲早就跟她说过了,也早解决了。

毕竟,他们这里两年多没人住,村子里那些无赖二流子难免起歪心思,想偷进来看看有什么可顺走的。

哪怕知道这里面没有值钱的东西,但早在之前她屋子院子的好就传遍了整个大队,难免有家里挤不下的想偷偷溜进来安窝。

所以风知意走之前,才对整个院子做了防护,对此并不担心有人能溜得进来。

对方怔了怔,随即有些讪讪,“也对哦!”

他们村里人,有事儿都是自己私下解决。谁够蛮横无理、撒泼耍赖,谁就能讨着便宜占着理。不像风知意,有是非对错就直接找公安来论断,懒得搭理他们的胡搅蛮缠。

毕竟,外地来的一个小知青,哪掰扯得过当地那么一大家子。就是大队里的干部,都会下意识地偏袒自己村里的人。

风知意无意听她瞎聊更多,摘了三四样时蔬,留下足够兑换的糖果,在对方笑得像朵花的热情笑脸中告辞了。

去鸡鸭场买了些鸡蛋和只活鸡回来,路上碰到这会正下工回来的社员们纷纷惊异地跟她打招呼,问她怎么回来了。

风知意一路微笑点头、简单招呼地往回走,半路上远远看到孟西洲把孩子架在脖子上,臂弯里还挂着一条鱼,昂首阔步地正往她这边走。

一对颜值非常高的父子,穿着又精致体面,大小同款脸在灰扑扑下工回来的人群里,相当地夺目耀眼、鹤立鸡群,所以引起了众人纷纷诧异甚至震惊地侧眼、小声议论。

似乎没法相信,曾经那么凄苦、那么悲惨,陷在泥烂地里爬都爬不出来的地主崽子,却活成了这么耀眼的模样,让他们有说不出的羡慕甚至嫉妒。

风知意觉得,孟西洲隐隐的、似乎也有种炫耀幸福的意味。微微好笑地抿唇,迎上去,“汪叔呢?”

孟西洲把鱼递给她,“他有事回省城了,走之前让人给你留了话,说是让你好好歇几天,收拾整理好了,回头他有空再过来把这边的事儿交接给你。”

风知意微微点头,接过足有两斤重的草鱼,“哪来的?”

孟西洲指指他来的方向,“路边那小溪时看见了,就顺手逮的。”

风知意拎着东西跟他一同往家里走去,有些责怪,“你带着孩子去逮鱼?小心他发现了乐趣,回头一个劲儿往水里扑腾。”

“没事儿,我们多小心点看着他就是。”孟西洲倒是不太以为然,“等天气热起来了,我就教教他凫水。咱们家前河后溪的,孩子不会水不行的。等他长大点,成了整天往外跑的野小子,上山下水的,你看都看不住他。”

风知意想想也是,孩子大了肯定不能拘在家里,堵不如疏,家住在这个环境里,以后是得注意一下这方面的教育。

夫妻俩边说着,边回了家去。

而她回来的消息,第二天就传遍了半个村。

知青们闻讯纷纷赶来看望,第一个好奇在前沿的,就是八卦王周曼曼。

大早上的,孟西洲正忙着收拾野草荒芜的院子,风知意则带着孩子打算把菜地给收拾出来,重新种上菜。

周曼曼就在这个时候好奇上门了,对她诧异到不行,“你怎么回来了?没有调回城吗?没有分配到工作吗?那你这个书读得有什么用?”

“我们这前边不是有培育基地的事吗?”风知意顺口解释说,“正好跟我学的有点相关,我就申请分配到这里了。”

周曼曼顿时跟看傻子似的眼神看着她,“那你不挺亏的吗?好不容易有个回城的机会,还是被分配回这里。”

那她读的这个书,是读了个寂寞?

风知意顺着这里的大流思想说,“我本来就嫁到了这里,迟早不还得回来?”

周曼曼果然无言可对地点头,“这说的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