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第2/3页)

——历史小说?居然有这么多的剧作家一起强烈推荐了,似乎很好看,或许可以看看?

他们会花几百美元看一场音乐剧自然不会吝啬这点买精装书的钱,而且不是说这本书非常值得收藏吗?还有作者亲手画的绘本,后面还是她手写的花体英文,疑似老百汇的剧作家披着马甲写小说,还有原创的歌剧……吸引人的点有点多啊。

越看越想买。

……

如果说在桑稚颜之前的畅销书中,虽最开始会有各种专栏作家,撰稿人推荐,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评论大军,分享读后感,真情实感程度超过了很多恰饭的撰稿人,那《权力之冠》这本书就是完全相反的。

在这本书刚发行不到一周,许多出版社根本没有联系的专栏作家纷纷开始写小作文开始真情实意的吹捧,强烈异常的推荐自己的读者去买来看,这种真情实感程度几乎立刻让人怀疑是不是作者三餐不继已经卖身给企鹅兰登了,后续更是有许多慕名去看后成功成为《权力之冠》后,继续那些剧作家专栏作家后面真情实感的写小论文吹捧兼人物剧情分析,让这本书的书评区如果有普通人打开,那简直像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那一篇篇的评论简直是自带“高贵冷艳”“逼格满满”字眼,充满了排面感,等闲根本不敢留言。

一个印象深深的留在了他们的印象里——这是一本有深度有水平的好书。

就算他们看不懂,觉得不好看,那也是他们本事不足够,水平没达到,不是这本书的问题。

偶尔有普通读者评论闪现也都是卑微弱小的“参见一本新出现的神书”“合影。”“我有预感这本书的初版后面肯定会很值钱,先买为敬。”

从上到下的带动,加上精装书的销量本来就远少于简装书,在它第二周登上精装书畅销榜榜首的位置后,就牢牢的坐在了那个位置,再没有下来过。

而这本书最牛逼的地方还不止如此。

——英国本来就比美国更喜欢这种类型的书,尤其这里还有比百老汇也不逊色的剧作家汇聚地伦敦西区,这本书更对他们的胃口。

——在英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它更是用一种让人瞠目结舌的火箭速度蹿上榜首的位置,一骑绝尘的高高坐在了榜首,俯视下面的“手下败将”。

——无数和美国相似但是又更为火热夸张的吹捧纷纷登上了各大报纸。

伦敦西区的著名剧作家剧评人夸张的对斯黛拉·惠斯佩尔“表白”:我对你、对你的书一见钟情!

英国《每日邮报》专栏作家:啊、天呐,多么棒的一本书!非常奇特,充满魔力,我非常爱这本书,从看到这本书的第一面开始。

英国《卫报》:不可思议,妙不可言,在看完你不会相信原来真的有人可以把我们那些熟悉又陌生的东西重新整合,进行另一种的叙述和探讨。

……

他们完全是真心实意,真情实感的吹捧斯黛拉·惠斯佩尔,把这本书从里到外最剧情细节到人物关系进行了各种追捧,其中出现了越来越多让人眼熟的名字。

美国对英国的感情从来都是那么复杂,被英国高度认可的作品回到了美国境内,似乎又笼罩了一层新的光环。

企鹅兰登把这些评论截图再次传到国内,放到书的简介区,再次吸引了一大波的销量。

——就算看不下去,也正值得做收藏不是吗?不是已经有人说这本书的初版日后必定会成为像《哈利波特》初版一样值得收藏的经典书?除了剧情,精美的装帧,插图都是值得观看的,而且还能在关键时候充当一下装逼利器。

而且看一看那一排排的写推荐的熟悉人名,简直震惊到失语——好大的排面!

无数的数据通过各种方式汇总,又通过了各种渠道到了不同的人手里,几乎是看到所有数据的人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当然不是因为销量。

精装书再怎么冲销量,都不可能抵得过简装书。虽然作为精装书它的销量已经非常惊人了,可是这不是它最大的价值,它最大的价值是它的影响力和把它写出来的作者。

这才是第一卷 ,后面至少还会有两卷,随着卷书的增多,它在这些剧作家编剧等人群中的影响力会再次增加,这样的影响力或许很快就有制作人看上把它搬上荧幕。

而且这些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真心实意的吹捧,牢牢的塑造了证明了斯黛拉·惠斯佩尔的格调和业内地位。

这就是逼格啊!

这就是地位象征。

一般来说,博学多才的人总是受尊敬的,受尊敬和受欢迎并不能化作等号,就算前者没有后者来的受欢迎,在地位上却往往是前者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