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第2/4页)

户部尚书抖着身子,回禀,“陛下有所不知,今年大旱,有些县乡收上来的赋税就少了几分。夏日太后娘娘去避暑行宫、数月前肃王殿下大婚都用了不少银子。”

“东狄的赎银呢?”惠帝目光森冷。

“东狄的赎银,赎银,镇北侯拿去了。”户部尚书低声说道,吞吞吐吐地。

顿时,惠帝将视线移向神色淡然的镇北侯,晦涩不明。他捏着龙椅的把手,沉声质问,“镇北侯,可确有其事?”

祁朝晖见户部尚书居然将锅扣到了自己身上,低声嗤笑,而后出列拱手道,“陛下,东狄的城池赎银先前便有约定,一半充作军饷。臣自是将一半赎银送到了军中,这剩下一半的赎银去处臣却是不知了。”

“幸好臣属下做事向来严谨,这银钱从户部拿出到发入军中都做了册子,另留了一份放在了大理寺处,大理寺卿应是见过的。”

他往后看了一眼,大理寺卿出列颔首,“陛下,确是如此,镇北侯只拿了一半的赎银。”

惠帝重新看向户部尚书那里。

户部尚书额头上冒出了冷汗,颓然瘫在地上,咬牙道,“陛下,国书上的赎银是那么多,但到了我户部只有六成了。镇北侯依照原本的数目拿走一半,国库就只剩下一成了。”

此话一出,朝堂有一瞬间的凝滞,一些人察觉到什么凝着眉头心中发寒。

户部尚书三言两语是在表明赎银从东狄到大楚边界再到楚京,这其中定是有人做了手脚。等到赎银入库,户部尚书一时失察未打开一一查看,等到后来再察觉到其中不对已经晚了,赎银入了国库之后出了岔子都会归罪于户部了。

押送赎银的人除了皇亲国戚都是陛下的亲信,他一个快要告老的户部尚书又能惹得起谁。

户部尚书的话外之意楚惠帝自然也明了,他的手掌紧紧握着龙椅的把手,青筋凸起,绷着脸一字一句地道,“给朕查,查到是谁贪了这笔银子,无论身份高低,一律收监大理寺斩首示众。”

朝臣人皆不语,祁朝晖微垂着头眼中闪过冰冷的讽刺,这般胆大妄为的除了陛下的母族平仁侯府还会有谁呢。即便是权势煊赫的沛国公府都不敢和东狄人暗中勾结,平仁侯府仗着有太后和皇子外孙撑腰硬生生地做下了。

平仁侯静静地立在下首,面上一点焦灼都未带,实则心中暗恨东狄失信于人。自平仁侯府和东狄的人来往,两方达成交易,东狄人给予平仁侯府重金、良马,平仁侯府助东狄人拿回两座城池。

最后虽然交易完成了,但事后东狄人又出尔反尔,咬定自己是用赎银赎回的城池,以平仁侯府并未出力的缘故拒绝支付银钱。

但魏王岂能罢休,在平仁侯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魏王和自己的二弟瞒着他占了东狄的赎银。自风雪到来,平仁侯心里就深感不妙,本来想将事情推到镇北侯的身上。毕竟有东狄右单王的那封书信,他们找到了蛛丝马迹密告陛下,陛下已经对镇北侯府起了疑心。

可镇北侯那厮,表面是个武将,做事着实缜密,如何将此事含糊过去他还要细细思量啊!

国库空虚,但灾情火烧眉毛,刻不容缓。惠帝脸色冷沉,命人打开自己的私库取了几万两出去才补上了这个缺口。

“此次赈灾若是有谁敢出纰漏,朕定会夷其三族!”他是大楚的掌权者,但无奈不能将整个大楚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而是处处为人掣肘!

早朝散去,祁朝晖注视着惠帝远去,目光幽幽,良久才垂下眼眸离宫。惠帝心向百姓,也迫切想要成为一个名留青史的明君。只可惜啊,他给自己束缚太多,也狠不下心拔除那些老旧豪横的世家。

注定,他的抱负实现不了。

***

朝廷开始赈济灾民,一个个粥棚都设了起来,楚京中终于回归平静,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谢明意也顺势在城门不远的地方设了一个粥棚,说实话,每次看到那些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灾民像是捧着自己的命一般捧着一碗稀粥,她心中滋味复杂。

若是之前寻找良种只是为了给谢家覆上一层金刚罩,但此刻站在粥棚外的雪地中,她突然想,红薯产量高,推广开来后也能让大楚的百姓少些饥饿吧。

祁朝晖从私宅过来,远远地就看到女子站在那里,顶上的金轮熠熠生辉,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像是镀上了一层光泽。她身上红色的斗篷是用红狐的皮子缝制的,是他打猎得的,华美无双。

“站在这里想些什么?”他不疾不徐地走上前,居高临下地看着女子,只是语气透着不易察觉的柔和。

谢明意听到熟悉的声音,侧过头看过来,莹润的小脸掩在绯红的狐毛中,灵动又艳丽,祁朝晖凤眸眯了眯,手下不自觉地摩挲玉扳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