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随机性预测模型(第3/8页)

不。

江逾白绝不半途而废。

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男子汉,他绝不会被一点点小挫折打败。

更何况江逾白早有准备。

江逾白拉开书包拉链,掏出四篇论文,从容地站到了林知夏的身边。

林知夏果然注意到了他,很惊讶地问道:“江逾白,你也看过这几篇论文吗?”

“看过。”江逾白简略地回答。

他的家庭教师,教过他一个诀窍。

阅读一篇论文,不必浏览全文内容,只要扫一眼摘要,就可以确定一个大方向。

于是,他简述道:“沈昭华教授最新一篇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陆架环流。”

“对的!”林知夏自然而然地接话,“那篇论文总体上对二十世纪的渤海、黄海、东海的海陆架环流进行了模拟,模型产生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趋势数据相吻合。”

说完,她提笔,笔尖指向桌上一篇等待批改的论文。

“我……我可以在纸上写字吗?”她抬头望着沈昭华。

沈昭华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种对科学的天然向往。在面试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时候,沈昭华总是希望自己能招收到类似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将在学术领域大有作为。或者说,沈昭华更愿意培养他们,帮助他们大有作为。

每一个研究生或者博士生,都是沈昭华的人生作品之一。她今年六十七岁,已经走完了至少三分之二的人生历程。趁着自己尚未老眼昏花,她想竭尽全力,多培养几个接班人。

海洋物理学是个新兴学科,广袤的未知世界仍在等待探索。

沈昭华和她的学生们,只要向前迈出一小步,争取代代相传,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就能推动人类史上海洋科学的最重大突破。

通过简短的学术交流,沈昭华察觉到林知夏的天赋异禀。

最重要的是,林知夏今年才九岁。

她太年轻了。以至于,她能创造无限可能。

除此之外,她明知自己与常人不同,仍能保持不骄不躁的态度,简洁而谨慎地阐述思路。

旺盛的求知欲,使她跨出了安全区。

她主动向沈昭华提起:“我想修改一下这篇文章的数据模型。”

沈昭华为她搬来一把椅子:“你想写多少,就写多少。”

林知夏毫无犹豫地坐在椅子上:“这篇文章,构建了一个海洋特定区域的粒子动态浓度变化的确定性预测模型。我有一个不懂的地方,为什么这里采用了确定性模型呢?”

这篇文章,正是出自牛思源之手。

牛思源是沈昭华今年新招进来的研究生。

用通俗的眼光来看,牛思源是个积极勤奋,爱做学问的好学生。

不过,两个多月前,牛思源在海洋水族馆里提出的疑问,竟然被林知夏当面给予解答。为此,牛思源头痛了好长一段时间。

牛思源今年二十三岁,正值大好年华,风华正茂。他被仰慕已久的导师选中,满心欢喜地踏入科研世界,正准备大刀阔斧地猛干一场、证明自己的实力……

然后,他就被一个年仅九岁的小女孩教育了。

这,怎么可能呢?

牛思源一直认定,林知夏的父母都是教授之类的高级知识分子。

教授夫妻在家聊天,难免会讲一些术语。那些闲言碎语,就被林知夏听进了耳朵。

听说林知夏要来拜访沈昭华,还会带上她的爸爸,牛思源昨晚上都没睡好。他失眠到半夜,今早好不容易才爬起来,马不停蹄地跑向了物理海洋系的实验楼。

牛思源来得正好。

他推门进入时,导师沈昭华双眼一亮。

牛思源一下子跟着高兴起来。他还以为自己刚交的那篇论文,写得特别优秀,特别完美,获得了老师的赞许和认可。

他一时没留意趴在桌边的林知夏。从他的角度看来,林知夏被台式电脑的显示屏挡住了。

他凝望着沈昭华,语气里暗藏期待:“沈老师,我那篇论文,你看过了吗?”

出乎他的意料,沈昭华面带微笑地回答:“暂时没有。”

没有?

那为什么老师见了他就一副很满意的样子?

老师脸上温暖如春天般的笑容又是因何而起?

为什么老师激动得像是发掘了人生的新意义?

牛思源正在思索,忽然,他听见林知夏喊道:“我正在阅读你的论文!牛思源学长,我可以和你聊一聊你的论文内容吗?”

牛思源定睛一看,林知夏正好露出小半张脸。她的双眼亮晶晶的,闪烁着一种对知识的渴望。

她还用粉红色草莓发绳扎起了双马尾——在牛思源的眼中,那是来自地狱的小恶魔头上长出的两只角。

林知夏在那篇论文的空白页,写了一大段的概括和公式推导。

毫无疑问,这位来自地狱的小恶魔即将为牛思源带来一场残酷的末日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