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第3/5页)

特别是,那个“突突突”的,会自己动起来的,那个“拖拉机”,嗷嗷!

凡是男儿,就没有不喜欢车车的!

乌~尔衮顾不得去思考草原上的马匹骑兵该怎么办,硬是仗着力气大,一马当先挤到瑞亲王的副驾驶位置,看着瑞亲王发动“拖拉机”,转动“方向盘”,车子动起来,走起路,开起来,驶出十丈远的地方……乌~尔衮比瑞亲王还激动。

瑞亲王·快乐大师·小保康:“等开始生产后,给乌~尔衮一辆。”

乌~尔衮感觉那恍若天音,一把拉住“世界上最亲切最可爱”的瑞亲王的手,不敢相信地问:“真的?”

“真的。不过要先修路。”

“修路、修路。从京城到巴林,修路。”

乌~尔衮之前还因为皇上安排的大移民的事儿,和他祖母闹矛盾,他认为这是皇上在混淆巴林血统,担心巴林人从此失去“巴林”。

可是此刻,面对这个“拖拉机”,乌~尔衮什么想法也没有了。

一切都为了有一天,他可以开着“拖拉机”迎娶二公主去巴林!

…………

二公主脸蛋儿红红。

启程的日期定下来,太子赶在他们启程之前的前一天傍晚时分,鼓起勇气找到保康。

这次是焉巴巴、可怜巴巴的。

保康眨巴眼睛。

保康面对太子这般模样,友好和气地打一个佛礼。

“阿弥陀佛。太子哥哥且坐下,听保康细细讲。”

太子因为一声“太子哥哥”,笑着乖乖坐下。

保康坐在太子的对面,听着窗户外面晚梅花开的声音,露出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反清,打出‘复明’的口号。朝廷处死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积极迎战。紧接着皇上就宣布册封嫡出的二阿哥为皇太子。

打破满洲传统。但这对天下汉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代表着皇上尊崇汉家政统,遵从儒家文化制度……只是谁都没想到,三藩战事会打的这么久。战事进行中,太子出阁一事一再被提到议事日程。

当时,以沈荃为代表的汉家文臣连疏以上,急切之情难以言说,皇上回应说“知道了”。

皇上外示优游,一再对汉家文人施恩,开鸿学博儒科等等。康熙十六年专设南书房,文臣随侍左右读书讲学,天下人大赞皇上勤学书写,国之盛事。朝廷标榜汉化、满汉一家的各种活动进入**。

三藩之乱打到第五年,朝廷基本度过最大的危机,皇上还是“知道了”。康熙十七年,保康出生的那一年,中原战局又生变故,双方胜负未卜,皇上心焦如焚,可皇上连“知道了”也不回应了。

宴饮汉官、诗歌唱康,都只是表面文章,朝廷在汉化改制方面并无实质性的变化,皇上一直亲自教导太子。汉家文臣闹起来,陈廷敬甚至说:确保清廷万年的至计,唯在太子出阁。太子出阁是政体、国体的应有之义……”

保康长长的一个故事讲完。

“阿弥陀佛。皇上数次全国征召博学鸿儒,尽力展示崇儒重道、欣染华风的大融合气象,就是不同意太子出阁。太子知道原因吗?”

太子一直安静地听着,听他的保康弟弟梳理整个事情,唯有苦笑:“我知道。”

“我之前不知道,只以为……现在出阁了,知道了。”

兄弟两个四目相对,一个眼睛明亮地微笑,一个脸上的苦笑渐渐变成释然的笑。

…………

太子出阁,更有利于增强汉家士大夫对朝廷的向心力,特别是三藩战事紧张的时候,这会是一步非常好的,争取人心的一着好棋。可皇上就是不同意,为何?

等着辅导太子“日闻正言,见正事”的汉家士大夫汇聚京城,都在期待做太子的老师。康熙十八年,皇太子出阁读书的宫殿都准备好了,皇上还是犹豫。皇上为何迟迟不让太子出阁?

陈廷敬等等人强烈要求皇上“改正朔,易服色、制度”,他们认为,朝廷在平定三藩之后,必须迅速建立中原正朔,继承历朝传统制度,才能最终赢得人心,长治久安。

甚至有朝廷大臣直言,说太子出阁势在必发。

因为,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太子出阁即意味着,将太子托付于朝延大臣,无须皇上分心旁骛。而皇上有皇上的顾虑。

太子从四岁开蒙,到去年出阁,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地起居、饮食、读书、学习,跟着皇上学习。太子聪慧,读书悟性高,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谈吐精要,言行谨慎,气质温润清朗,风度翩翩……

对外,谦虚谨慎;对内,和皇上父子情深。人人都说“太子如日出之光,是大清的希望”,皇上每次面对大臣们对太子的褒奖,都是满腔为人父亲的骄傲。

可是皇上一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因为瑞亲王的事儿被逼无奈的时候,才同意太子出阁,建詹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