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破绽(第3/4页)

余氏从昏睡中苏醒,看到云栖的身影,露出了虚弱的微笑。

云栖将她轻轻扶了起来,靠着自己。

见余氏一睁眼就知看到李云栖,李映月差点一口气没喘上来,凭什么,这么多天都是我陪着您的,她李云栖只来了那么一小会,一小会!

“四姐,去厨房要点粥吧。”云栖低头吩咐。

“我…”你还在这儿指使我?

却见余氏这会儿看向自己,温柔地说道:“月儿,这些日子辛苦你了。”

李映月神情微变,立刻笑灼颜开:“我这就去拿,母亲您稍稍等一会。”

云栖与李映月一同给余氏喂了一些好克化的粥,又让仆役下山,让郝大夫来一趟。

待余氏缓过了神,看着精神尚可,云栖才问道:“母亲,您昏迷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余氏想到那时候自己以命相博,逼迫李崇音答应不动端王。

微微笑了起来,抚摸着云栖的发丝:“能有什么,都是老毛病了,只是这次刚好被崇音看到,幸好他及时帮母亲缓解了。”

到了这一刻,余氏还是希望能给李崇音最后一次机会。

她不想再将这矛盾恶化下去了,只希望长子还能有一念之仁。

云栖蹙眉,明知不该不信母亲,可总有说不上来的古怪感。

云栖见余氏并没有什么不适,甚至脸色比之前的样子还健康红润些,想着李崇音再丧心病狂,应该不至于害母亲吧。

略微安心道:“那么,您既然醒了,我们现在回家可好?”

余氏看向那被云栖掐断的香烛,拍了拍云栖的手背,表示同意。

李崇音被人袭击,可能死在郊外的事传遍了京城。

但由于尸首面目模糊,还无法最终定案。

其余人都以为李家是不相信前途无量的嫡子传来如此噩耗,才不愿定案,纷纷可怜起了李家。

其实过去这么多年庆朝最年轻案首的事已经没多少人提起了,但这次因为人年纪轻轻的没了,加上身份是李家嫡子,又是少年天才,影响实在太大,京城内外都在谈论。特别是一些文人学子,以及李崇音曾经帮助过的人,将他的诗词歌赋以及书画作品流传出去,更是引来一片惊叹崇拜,以及得知人已去的唏嘘。

那闻舍先生还为他作了一篇长赋,引起文坛的巨大震动,纷纷在松山书院为他哀悼。

而在这片哀声当中,要数李崇音流传出去的人物画最具代表性,它们将这场哀事添上了暧昧色彩。传闻这李崇音只是李家的养子,在战乱中被李昶夫妇捡到,好心收养了他。他年少成才,才高八斗,却从不画人物画,只寄情于山水。

至于为什么不画人物,就要说说现在流传出来的画作了。听说他从小就爱慕李家的那位嫡小姐,只是爱在心口难开。哪一位李小姐?这还用说,当然是那位名动京城,让端王不惜十里红妆,绕城三圈的李家五小姐了。

但庆朝规定同姓不得通婚,这就导致哪怕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李崇音不能娶李云栖,只能眼睁睁将妹妹送上花轿,单单是听着就催人泪下。

在那之前,只能通过这些画卷睹物思人。

也有人反驳说,李崇音人都去了,怎么编排都是后人随意说了,有何证据能说那些画作都是出自他之手。

与李崇音同窗的学子们纷纷证实那流传的画作中,特殊的技法,与李崇音独创的画技,以及他的私人印章,都可以佐证。

本来大家还在因他的惊人文采折服,为这少年天才夭折而惋惜时,事情一下子变了调子。

百姓们最爱听的便是这种才子佳人的故事,特别是一方还死了,只能苦苦恋着,那真是太过凄美了。民间的茶楼里还因此编了不少版本的故事出来,其中破茧成蝶的故事流传最广,那化蝶而飞的故事就这么给捯饬出来了。

当然,这化蝶的故事背后,还有杜漪宁的功劳,化蝶的故事在原来的世界里就是千古流传的经典,既然李崇音要“断肠魂”的故事,那她就干脆让它成为传说吧。

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势的,让魏司承呕到吐血,却毫无办法的事了,杜漪宁觉得颇为畅快。

待魏司承知道的时候,直接掐断了各大茶楼里传递消息的渠道,可惜为时已晚,百姓之间已经传扬开去,谁知那化蝶的故事影响力会这么大,简直始料未及。

李崇音人虽不在,但他这一招直接给端王夫妇的故事里蒙上了一层绿色的光,若不是端王的名声实在太好,他都快成了这故事里横刀夺爱的混蛋了。

这几天的端王,可谓是气压极低,到哪儿都板着一张脸。

此时一直在懋南院照顾余氏的云栖根本不知成了京城人的焦点,千古流传故事中的女主角。她一直盯着手中这张舆图研究着,时不时还在宣纸上记下几笔,模样专注。余氏躺在床上,为她未出世的外孙女做小肚兜,看着烛光下的女儿,道:“云儿,你都看了这舆图好几日了,究竟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