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皇帝的烦恼(完)

“中立而不倚, 强哉矫义。”

“夫课吏者,督抚之责也,务为姑息,必长废弛玩愒之风;稍涉苛求, 又非为国家爱惜人才之道。何以励其操守, 作其志气, 策其不逮, 宥其过愆, 使群吏承风率教, 鼓舞奋勉, 以奏循良之绩欤?”

“乃海内之士, 或驰骛于声华, 或缘饰于巧伪,而乔野朴鲁之质,又拘迂固陋而无适于用, 将欲使之洗涤积习,相与进德而修业, 其何以渐摩陶淑,因材造就, 以储誉髦之选欤?”

过去的殿试一般是一道题目, 侧重于皇帝这个时期的想法, 但胤禔决定将殿试修改一下,变成了题目三选一。当场让贡士们三选一, 看这些人会去写哪个方面, 对他们以为自己擅长或是想写的方面了解多少。

第一道测试立足于“修养”, 题目出自中庸,简单来说, 是说君子应当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但如果要在这个题目上回答的出彩,还必须联系中庸这一段的上下文,“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由君子的修养,不去随波逐流,不偏不倚,引申到在国家清明之时,君子不能改变志向,松懈自我道德要求。而在国家晦暗的时刻,则要更加坚定操守,宁死不变。

将读书人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这才是回答这一题的关键。胤禔选这一题,也是希望表达对士子们的期望,而后面两个题,最后一题谈的士子中的“浮躁习气”,中间的题却是问的“课吏宽严”。

胤禔当然希望殿试的时候,贡士们多回答一下关于“对于官吏的宽严管理问题”,但考虑到贡士们没什么经验,恐怕他们还是选择答第一、第三道题目的多。

“殿试的时候,倘若有选取第二题的,他们的试卷朕要先看。”

胤禔对弘晗道:“对于朝廷来说,贡士们的修养,固然关系到他们的为官操守,但人会变。然而能选答第二题,还能言之有物的,则明白吏治才关系朝廷的根本,这不是品性问题,而是眼界问题。”

“是,儿子明白。”

皇帝的子女们经常会被叫到御前去旁听一些会议,或者皇帝有事情对他们面授机宜,但这种场合,最受关注的必然是弘晗。

要是皇长子出现在皇上身边,亲贵大臣们的目光忍不住就会看向他,似乎所有问题都期待听到大阿哥的回应。而每当弘晗应对的不错,如张玉书那样的老臣,满脸都是欣慰之情。

甚至,还会有人当着弘晗的面夸他“将来必定效法父祖,克绍箕裘”云云,按说这应该让人高兴,但弘晗却高兴不起来。他是眼见着当年自己阿玛和二叔之间的波云诡谲,尽管知道的不那么详细,但随着年纪增长,很多事情简直成了不言自明的道理。

十七岁的大阿哥再度回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发现他阿玛做的最多的事情,并不是让一帮人摇旗呐喊“直王最堪配储位!”而是低调的在宫中府中尽孝办差。

弘晗也不是跳脱的人,也不是傻子,在阿玛登基之后,并没有提起过储位的问题。很大的可能,汗阿玛根本不想立储,至少现在不想立储,而当年汗阿玛十几岁已经跟着先帝西征了,自己却还在读书……根本不能相提并论,那些人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自己都该清醒。

就像阿玛曾经说过的,不懂的学问可以学,可以去问懂的人,但清醒是只有自己能掌握的。只要清醒,明白能从哪得到正确的消息,能获得真正的帮助,那么缺少学问并不是问题。

“明年出孝之后,朕打算奉太皇太后去承德避暑,皇太后、皇后也都要去,你们也都要去。”胤禔笑道:“然后朕要带着你们去盛京,直到黑龙江将军驻地。”

孩子们都是满脸兴奋,苏日格和弘晗、弘昱当初还跟着南巡过,其他几个小的很少有出京的机会。年纪最小的弘曜已经忍不住兴奋的问:“阿玛,儿子也能去吗!也能骑马跟着?”

“自然是可以。”胤禔拎起小儿子,让他坐在了桌子上,“你要是真的能一路骑马跟着,等到了承德,阿玛就把进贡的蒙古马赏你,两匹!”

“好!儿子谢阿玛恩典!”说着,这小子还像模像样的跳下来谢恩,还没等拜下去就让胤禔拎起来了。

皇帝的话还没说完,胤禔笑着告诉小儿子:“但是呢,如果你没能全程骑马跟着去承德,和你哥哥姐姐一样,那朕去盛京,可就不带你去了。”

“好!儿子一定好好练习,和兄姐一样!”弘曜个头还没到胤禔腰带,口气却不小,一蹦三尺高的夸下海口。胤禔也不管他到底能不能做到,反正这会鼓励孩子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