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 第十二章 谜之香木(第6/7页)

“小女请见谋士张孟谈。”

“原来是你啊!”赵无恤笑着打量了我一番,举手示意前方的士兵把车队停了下来,“姑娘这么急着赶来,可是来与孟谈话别的?”

我点了点头,步下马车。赵无恤朗声笑道:“善,大善,阿狄,带这位姑娘去见张先生!”

“唯!”马车旁跑出来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兵,对我道:“姑娘请随鄙人来!”

我朝赵无恤一拜,跟着小兵往车队中央走去。才走了两步,耳边突然传来赵无恤戏谑的声音:“此处风光甚好,赵某不急着赶路,姑娘也无须着急。若是改变了心意要与我家孟谈一同归晋,赵某心甚喜也。”

我脸色一僵,心道,这赵无恤定是以为我和张孟谈有了私情,才这样不依不舍地驱车来追。不过反正以后不会再见,解释起来倒更麻烦。

“姑娘,你瞧,张先生已经下车等着你了。”小兵的声音清脆响亮。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张孟谈一身天青色常服打扮,按剑斜靠在马车上,正笑嘻嘻地看着我。

“我来送你!”我来时一往而不顾,一心只想着要问清香料的事,可如今站在他面前,却突然觉得有些尴尬。

“你改变心意要同我一道归晋了?”他微笑着望向我,深邃的眼睛里藏着一种我看不懂的情绪。

“哪个要同你归晋?”我低头将手里的提梁壶递了过去,“太子府上你替我解过围,这是今年春天新制的桃花酿,算是谢礼。”

“这是你酿的酒?”张孟谈伸手接过,打开壶盖深吸了一口气,“好香,怎么酿的?”

“取初春微雨洗净的桃花,借夜风阴干,浸入酒中,再于酒旗星当空之时焚香藏于桃花树底,六月即成。今春我只酿了三壶,这是最后一壶了。”

“酒气清冽香甜,闻之欲醉,甚善!”张孟谈长眉轻挑,忽地将脸贴了过来,在我耳边轻声道,“酒我喜欢,不过,佳人之心尤为难得。”

我忙后退了一步,低头道:“小女的酒可不是那么好喝的,先生今日还须解我一个疑问才行。”

“什么疑问?”张孟谈低头看着我发烫的耳朵笑眯眯地问道。

“一个多月前,先生是否已经入秦?”

“一个月前我替家主来秦国递送过拜帖,姑娘是如何知道的?”张孟谈似是很惊讶,但随即又释然一笑,“让我猜猜,姑娘可是碰到那个卖香木的了?”

“你怎么知道?”我惊问。

“你身上带着白檀的香味,我又刚好在一个月前碰到过那个人,所以,这并不难猜。不过,若你今日是来讨香木的,我这儿可没有能给你的。”

“我不问你讨香料,只是想问问这香料的来历。”

“那你先告诉我,你用多少钱买了那把香木?”

“五枚币子。”

“那一把香料最少可卖两金!说得那么明白,那个傻子还是卖亏了。”张孟谈叹气摇头,似乎很为那卖香人感到惋惜。

“先生这样的好眼力不如不要做谋士,为你家家主行商牟利才是正道。”我笑着打趣。

“行商牟利的事我可做不好。你问的这种香叫作白檀,只产于西域荒原之地,树叶、树皮皆无味,唯有树芯带有微微的甜香;若置于木炭之上,则香气浓郁,可驱邪、明目。早年有西域之人入晋,曾以此香进献国君,国君后来又转赐给了智氏宗主。如今,智府每三月便要派商队去一趟西域,一掷千金专为采买白檀,供智氏新任宗主智瑶一人之用。”

“智瑶?”张孟谈一提到晋国智氏,我的心立马紧了起来,“小女听闻晋国智氏与赵氏一向不合,孟谈兄既是赵氏家臣,怎么还能识得智瑶喜用的香料?”

张孟谈眼神一黯,沉默半晌,才开口徐徐道:“我与家兄原是智氏家臣。两年前,智氏世子智瑶无故鸩杀了我兄长,我无奈之下才投奔了赵氏。”

“原来是这样。”一年前,智氏宗主智申亡故,他的儿子智瑶继任了宗主之位,弱冠之年就已是晋国统领下军的军佐。“孟谈背弃旧主,实是走投无路。姑娘莫要把我视作不忠不义之人。”张孟谈见我沉思不语,又补了一句。

“聪明的鸟儿都知道歌唱时要寻根安全点的树枝,更何况是人。在我看来,这与忠义无关,旁人若有非议,先生只当是穿林之风,无须介怀。”我抬头微笑,轻施一礼,“今日多谢先生解阿拾心中疑惑,阿拾在此拜谢,祝先生一路好行!”

“这样便要走了吗?”

“嗯,我已经耽误了车队不少时候,纵是脾气再好的主人恐怕都要生气了。”我转头看了一眼前面的车队,发现赵无恤竟然真的下了马车,背手站在荒草丛中,远远地看着我和张孟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