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我歌且谣(第6/10页)
父亲微微点了点头,将帛书靠近灯火,细细浏览。
半晌读罢,他再抬起头,却是招手让我去他身旁。
名正言顺从软毡上站起,我吐了口气,在他身边坐下,抱着他的胳膊软声道:“阿爹还怪我吗?”
他抚着我的脑袋叹息道:“你是我云氏独女,从小有青云之志,身为女儿身却从不愿做女儿事,阿爹知道。”
我顺势奉承:“徵在也知道,这次北去却是父亲暗中已然默许,若非如此,徵在岂能如此安然在外游历?”
“住嘴!难道我是你的同党?”父亲敲打我的额头,“且不必急着洗脱罪名。”
我此刻终于敢撒撒娇:“好阿爹,既是如此,那我明日还需回东山吗?”
“你当真不想回?”父亲神色颇含深意,“如不想寿宴上被许人家的话,我劝你还是躲在东山清静。”
“什么?”我有些发懵。
父亲却不明说,只道:“太后这次寿辰,命所有未出阁十五岁以上的士族之女献琴艺御前以贺寿。”
“所有未出阁的士族之女?”我转转眼眸,明了,“外祖母擅琴,能以琴声辨人心性,莫不是这次要为太子大哥选妃?”
“不错,”父亲道,“还有东宫侍读那帮小子,这次太后寿宴怕也会张罗他们的姻缘。”
“即便如此,也是哥哥的事,”我仍是不解,“那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平素聪慧,在此事上为何如此迷糊?”父亲摇头,直言道,“玉妃却看中了你。”
“玉妃看上我?”我大骇,“可是太子妃的人选,玉妃不是早瞧中了敏之妹妹?”我看着父亲满脸无奈,终于明白过来,诧道,“莫不是沈峥?”
不等父亲回应,我已知此事无误,抱头哀叹:“天呐。”
父亲道:“沈峥聪颖持重,常听谢昶说此子在东宫侍读中政见最为独到,将来的仕途前程不可限量。更难能可贵的,却是此子心性秉直,不可多得。按常理来说,云、沈门庭相当,此子本该是你的绝配,可惜……”
“可惜是沈弼之子。”我将脸藏在手臂中,闷声替父亲说出未尽之言。
父亲长叹一口气,不再言语。
既有终身被错付之虞,我自然不敢在邺都久待,翌日一早辞别父母,奔波南下。
此行与我一同被流放东山的,还有北上结党同属“罪人”的偃真。而舜华因在邺都无故旧,便说不如也随我去东山见见名士风流,于是我们三人再次一道,车马粼粼重新上路。
尽管那日父亲的盛怒并非全真,但那竹条鞭笞掌心却是如假包换,且劲道十足。我的手掌肿了许多日,直到经富春渡钱塘江水南下时,依然高耸不下。
此日渡江至半途,烈日忽隐,阴风阵阵,鸦色云彩密布漫天。这天气看起来是暴雨将至,钱塘江上本就风浪急,此刻更是风挟江浪腾飞三丈。云阁舟船虽庞大,却也受不住这样的风浪颠簸。尤其是不惯水性的舜华,扶窗吐了几个时辰,待我回到舱中时,她依然病怏怏靠在软褥上,手执绢帕捂在口角,仍是心肺绞成一团的痛苦之色。
侍女服侍她喝了汤药,又燃了檀香静气安神。
这船晃荡如此,看书写字都是不成的。我百无聊赖地盯着飘动的帷帐半日,听着风声浪声,忽莫名想起北方晴空那双古怪绿眸——自那日襄城分别,南下一路竟未再生枝节,这颇让我失望。想那日那人后会有期不甘不愿的口吻,怎么说也没有半途而弃的理由啊?大概他就是个绣花草包,被我随意吓了吓,就没有再追下来的胆子了?
想到此处,未免兴致怏怏。
“谁的箫声?”舜华忽然道。
“箫声?”我回过神,侧耳倾听,确闻得风浪中那一缕悠扬起伏的乐声。
舜华还未恢复元气,却在这飘渺的箫声下缓缓坐直,听了片刻,苍白的脸上竟有了些许光彩。
“这乐曲我听过,却是小时候在塞外听到的。”她嘴角含着一抹笑意,“十多年了,没想到在江左竟能重逢这样的箫声和这样的曲子。”
我看她好不容易忽略了晕眩之苦,忙顺着话题延展:“十多年前听过的曲子你还记得?”
“自然记得,”舜华笑中略起感伤,“那是最后一次我跟随父亲远游。我清楚记得,那是在柔然王城外的酒肆里,吹箫那个少年和我一般,也是随他父亲远赴塞外游历山川。”
“少年?”
“是啊,”舜华双臂抱膝,眼睛望着远处浸沉久远的欢喜,“我父亲和他父亲言语投机,相见恨晚。他们大人喝酒聊天十分痛快,我和那少年便坐在一旁,我听他吹箫,他看我跳舞。”
我知晓舜华父亲早逝,未逝之前,她父亲顾阚身为鲜卑第一谋臣,也是绝少陪伴她。这段回忆应是她为数不多有父亲相伴的温暖。我微笑道:“那少年是谁?后来你们难道不曾联系?为何不曾再听过这曲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