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第2/4页)

面带着几分淡笑,仿佛说的不是他。

要说这些年,康熙的演技着实是精进了。

娜仁撇撇嘴,道:“无趣。”便转过头去,不再看他,而是拿起一旁的书卷翻阅起来。

“《齐民要术》?阿姐竟看起这个来了,可见也是着急的。”康熙留意看了一眼,笑了。

娜仁手下翻书的动作微微一顿,抬起头,仿佛是看着眼前的北窗,但康熙又能清楚的知道,她的心绪并不在那上面,甚至目光……也只是虚虚地落在那里,透过那洁白的一层明纸,她已经不知看向何方、看向哪里了。

或许五湖四海天下山峦,此时,皆在这一双眼中。

良久的沉默过后,娜仁开口,声音从凝滞低哑逐渐变得清越有力,“我只是觉得,若是这件事这能做成,那于天下而言,都是一大幸事。”

在她的时代,曾经有一位伟大的老人,做成了这件事,拯救了许许多多的人,是真正的伟人。

她不求留恒能有那般足以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但凡能得其一二,也是一件幸事。

康熙其实并不清楚娜仁的那一份情怀与唏嘘感慨,但此时,他莫名地感受到了娜仁的情绪。他也微微一顿,抿了抿唇,长叹一声,“是啊,若真能成……朕打算为恒儿之母追封王妃,赐满洲大姓。”

“追封也罢,能有名正言顺与隆禧并肩的名分,阿娆会乐意的。但赐满洲大姓……便算了吧。”娜仁道:“有道是强扭的瓜不甜,这样追封赐姓,只怕反而叫亡者不能安眠。”

这话除了她,没人敢说。

甚至是留恒,也没有这样说的立场,因为他是爱新觉罗家的子孙。

但娜仁与康熙口无遮拦惯了,此时康熙闻她所言,竟也没觉得有什么放肆悖逆之处,只微怔片刻,轻叹着点点头:“这话也是。再等等吧,等恒儿那边有个结果再议。”

“不急。”娜仁眯了眯眼,她的记忆力是极好的,这会仔细回想了一下,阿娆的身形面容在她的记忆中竟还算清晰。

那样清冷孤傲,即便在当朝帝王驾前也不卑不亢的人,即便是为了爱情,也不会在姓氏这种事上低头的。

她可以为了隆禧做出许多退步,是因为隆禧也同时为她付出许多,最后也被隆禧的一片赤诚炙热之心打动,心甘情愿地不求名分,只求与隆禧生同衾死同穴。

但姓氏这种事,她绝不会退步。

君不见,她临产前,太皇太后曾想抬她入汉军旗,挂在朝中一七品小官家中为养女,被她毅然拒绝。

便是亡故后,她的灵位上,虽有先纯靖亲王侧福晋这等字眼,姓氏在她的坚持下,仍是她生来带着,父母恩赐的那一个。

即便是为了成为写着更好看,更能够与隆禧堪配的那一位亲王福晋,才为她赐姓满洲著姓,想来她也不会愿意的。

即便故人已逝十几年,娜仁对此也莫名的坚持。

索性康熙心中对此也清楚,暂且不谈这个。

他可以不在意亡者如何想,但生人如何想,他是不能不在意的。

在这件事上,他需要在意的生者无非两个,娜仁与留恒。

娜仁摆明立场不支持赐姓,留恒想来也是跟她同一个鼻孔出气。

或许还有另一个人……康熙一时缄默,静静无言。

这件刚刚在康熙心中有了想法的事情,除了娜仁,没有外人知道。

康熙说再议,娜仁便未多言,二人都沉默了一会,然后默契的说起了别的话题。

封下的爵位以三阿哥为分水岭,分明不过相差一年,功绩相仿,母妃位份也相仿,但三阿哥封了郡王,四阿哥只封了贝勒。

虽然从等级看不过是差了一级而已,但差别不可谓不大。

四阿哥还能保持住沉稳,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失落来,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康熙冷眼看着,心中还算满意。

但情绪总是需要有一个宣泄出来的途径的。

要说宣泄疏导情绪,他就的倾诉对象就有点尴尬难选了。

要说第一人选自然是亲生额娘,但德妃与他关系素来是彼此敬重有余亲近不足,这种不好宣之于口的事情自然是不宜倾诉的;再有自然就是四福晋,可四福晋还小他几岁,虽然沉稳,也会安慰他,但他作为四福晋的依靠,却不愿在四福晋面前流露出脆弱情态来。

这么多年,两个人在宫中彼此扶持,多少艰难并肩挺过,但他因年长几岁,在四福晋面前一直是保护者的姿态,叫他表露出脆弱与压抑是不大容易的。

他心里也觉着别扭。

对他来说最好的倾诉且寻求宽慰的人选自然是留恒,留恒本也是打算留在京中好生安慰他一番的。

但因京郊庄子上仿佛是灌溉水车一类的器具出了问题,他便回去主持,只在四阿哥于书信中表达出郁闷之意后请娜仁出面劝慰四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