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消逝的青春 男同学死了(第2/3页)

他知道,就像忘了那个男同学一样,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忘了李佳永的死,再过很久,他就会忘了李佳永这个名字和这个人。

往漕河泾方向的地铁又过来了,还是塞满了人,连挤进一个都很难。边上有人说是前方地铁出故障了。该死!张东在心里狠狠骂了一句,想到自己每个月交1000多元税来供养这帮人,更气了。

后面的男人抢先张东挤过去,跟里面的大妈推搡了几下,被大妈推了出来,没能挤进。车门就关了,男子只好退回来,等下一列车。

张东站在地铁门玻璃前,看着里面这个还有2个月就32岁的自己。十几年前,他也曾是坐在教室里的少年,跟当年的李佳永一样。

张东记得李佳永挺爱笑的,有一对浅酒窝,脾气很温和。李佳永数学也很好,每次走进教室都能看到他趴在课桌上做题。后来李佳永在附近小城读大学,毕业后,留在老家工作,做策划,拿着微薄的薪水。张东还知道一点,他是独生子。这是张东对李佳永所有的记忆。

那他自己呢?他试着去回忆在家乡读书的那几年。也曾享受过青春年少的高中时代,在那个农村中学,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学了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辗转来了上海,做着底层程序员的活儿,换了几份工作,现在在漕河泾一家互联网公司,薪水还算可观。

这期间,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妻子跟他背景相似(没什么钱)、三观相合(不怎么折腾),很快两人结婚生子。婚后这3年,他们搬了3次家。

也想过在上海郊区买一套小房子,但凑不出的首付让他们望而却步。也想过把攒下的三十多万元拿到老家买房,不过离了北上广,张东知道自己找不到合适的软件开发工作。他跟妻子商量着,先攒钱,等到孩子上学的年纪,如果那时钱够买房了,就留在上海,如果不够,就选二三线城市生活。

明确的计划,清晰的未来。张东也为了这个目标默默努力着。他不敢再随意辞职,一天不上班,就损失几百元。也没有什么特别花钱的嗜好。为了省下孩子的奶粉钱,他宁愿少吃一两顿大餐。他的生活单调乏味,千篇一律,跟全上海成百上千万人一样。

只是他有时候会想,生活就只能是这样吗?仿佛所有人都被教育着毕业后要走相似的路。是谁规定毕业后一定要用这种方式过一生的?不停地工作到退休,赚钱还房贷到老。跟一个人结婚,生孩子,成为父亲。

在老家,特别是在那群老同学面前,他是被羡慕的对象。名校毕业后,扎根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他是这个城市的精英。每次想到这里,张东就在心里冷哼一声:都是屁,也就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

真正的精英是不挤早高峰地铁的。

张东翻开李佳永的朋友圈,想找寻一些过往。李佳永几乎每天都更新,最新的一条动态,停止在中秋节前一天。这3个多月,没有同学注意到他异常的停更。

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行走着,只是在高中交会了短暂的3年。大多数人做不到天长地久,几乎都是逢场作戏的短暂客套。谁都是一样的,张东也不例外。

张东退出来,刷着自己的朋友圈。一条条“老同学,一路走好,愿天堂没有意外!”铺满了整个屏幕。还有几个人讲着跟李佳永在高中的感人事迹,说得让人心酸。

但他知道再过几小时,朋友圈又会恢复往日的热闹。班花依然卖力地推销着她的保险,前排的那个谁谁晒着并不好看的浓妆,喜欢隐身的人还是会半年不发一语。每个人都很忙,有人忙着生,有人忙着死。只不过除了自己,别人的生死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相识一场,最终却以这样的方式收场。张东认为,人跟人之间的交往,都是有时限的。

每个人在自己生命里停留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时间一到,就得赶紧撤了。有人留给自己的是一两秒的匆匆一瞥,有人却是长达一生的漫长陪伴。李佳永在他生命里存在了3年,也只有3年。就这样了,也只能这样了。

地铁终于来了,张东不想再等了,他站在黄线边,后面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左边和右边也有一排,放眼望去整个站点皆是排队等待上车的人。

当屏蔽门打开后,一群人下了车,他作为后来的另一群人,冲到车上。他什么也没想,拼命挤了上去。好像错过这次,就完了。他跟后面的人一起挤,里面的人开始叫唤:“别挤了!别挤了!”张东心想,我也不想挤这该死的地铁啊,我也没办法啊。

他总算找到了一脚之地,在车厢里站稳了。此时里面人挨着人,背贴着背,他根本没法动弹。他周围的人也没法动弹,似乎所有人达成了共识,就这样站着,麻木地站着,直到忍耐到各自要到达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