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之子于归(第3/10页)
裹着橄榄绿的刺绣披肩,看着一闪一闪的屏幕,守到天边发白。拉开窗帘,赫然发现路灯照亮了清楚落下的雪花,凉夏光着脚,静穆之外仿佛听到遥远的歌声。如花朵般落满了香樟树的雪花兀自散发幽微香气,属于隆冬的芳香,却缓不了没来由的困顿感。凉夏冲了两袋速溶咖啡,早早又出了门。
精神不佳,亦无事情要做,凉夏便趴在办公桌上闭目养神。一杯咖啡放在了她的面前,抬起头,是苏岩,而他自己的手中依然只握着一杯洁净的清水。就像他从不改变的光洁下巴,清淡饮食,日本烟草味道和一成不变的无聊状态。
“谢谢,”凉夏站起身,“我想请年假。”她可不想久而久之变成与他一样呼吸庞大无聊空气的存在。
他点点头,没有问原因,半开玩笑地说,工作没到半年就敢请年假逃跑的你可是第一人。
他说对了,她就是想逃跑,是陡升的厌烦情绪,打定主意即使扣工资也要请下这个假来。
临走时,在电脑屏幕上贴了写着“春去春又回,凉夏再回来”字样的便利贴,便雀跃着挎上包离开了。笑而不答任何同事关于去处的询问。
皆当她是要出远门,其实她只是坐了长途车去了同里,却扎扎实实地在那座尚未得到完全开发的水乡小镇里住了半个月之久。
她偶然在江苏台的旅游节目里看到这个名字,便径自根生在印象里,未尝磨损。跟随老阿婆沿着逼仄楼梯上楼,木板随着沉着脚步发出沉沉声响,明时风雨,至今依旧如晦。愈加贴近耳边的水声,瞬时灌满了身体的每个细微缝隙,某种平稳缓缓抬升起来。
有时夜里落下雪花,她和衣而睡,心满意足。即使这张久远的木床上曾睡过无数狼狈旅人,诞生过或消失过许多生命。
二楼临水的房间,年代太过久远,整体向下倾斜,雕花木床岿然寂静。凉夏每天端着搪瓷脸盆去一楼的小天井打水洗脸,或者趿一双人字拖去明清长街里的公共浴室洗澡。和开旅馆的老两口一起吃饭,阿婆自己会做非常甜糯的芡实糕和青团子,胃肠很不好的凉夏依旧要吞下很多而后用整夜的胃痛去消化这黏腻。
不小心看到苏岩,实在是一场意外。
那一天,凉夏吃了饭沿水散步回来,带着厚重的毛线手套,裹着彩虹一样的披肩,踩着岸边的细碎积雪,水流缓缓,看起来很快乐。
见阿婆家搁在水边的饭桌围了好些人,隔壁副食店的小伙计提着两瓶黄酒嚷嚷着要拜师学艺。而这小小骚动的中心,正是拿着碗筷在变魔术的苏岩。他在人群的罅隙中看到凉夏,同样是震惊的表情——你怎么可以在样近在咫尺的地方。
他看着凉夏,就好像第一次遇见她一样,一个人站在一处暗淡的背景里,有一点寂寞的矜持。
他从桌边起身,向凉夏走过去,她突然问他,“你需要手套吗?”她看到他的双手因变魔术而冻得通红。
在寒冷水乡的冬天里,他们并肩在萧索的傍晚里散步,走过石板路,老街,悬挂灯笼的乌篷船,吱呀吱呀发出腐朽的声音。
苏岩说他是来参加一个表亲的婚礼,“同里的婚俗很有特点,新娘要走过三桥,才能美满一生。明天你跟我来看。”
凉夏不禁想到自己佩的玉石,那里也凝着如斯单纯至极的念想。是否有一天她亦能够怀着父亲当时的心境把这白玉挂上另一个人的胸前。这柔软的心思也只是瞬间的走神,这一桩需要勇气的宣判凉夏忽而觉得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完成。
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在应该最确信无疑爱情的年纪,她的心里竟没有期待。
凉夏坚持送苏岩回家,只是想看一看老宅子。很晚回去,一家人还围坐在桌边,因为喜事喝着酒,吃着小菜,生起炉子将屋子燃得热气充足。
不知道外婆留下的照片里,那幢祖屋,是不是也是这副模样,水墨色的砖瓦,散发经年累月的青苔气味,晕开了一去不回的好时光。
她独自在潮湿的冷夜里走回住处,湿冷长街空无一人,连流水也发不出声响。清冷月光碎在河流上的光芒像黑暗深处开出的一朵一朵洁白花朵,漂流在无人知晓的时刻里。厚重平底鞋踩上积雪的孤独声音,让她想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诗句来。
就是这样极冷的天气里,婚礼却办得极其热闹,牵动了整个镇子,连被一挂响过一挂的鞭炮声吵醒的凉夏都由心底觉得喜悦。她揉着眼睛拉开窗帘,白色的雪,与红色的纸屑,在偏安的江南一隅,这一切的热闹与悲凉都与同里之外的一切无关。
她裹上披肩下楼去,像进到了旧电影的场景里,人群熙攘,嗅到烟火味道,不知道在哪里能够找到答应带她看婚礼的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