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科举日常(8)(第2/6页)
无论怎么样,段家也要记住这个恩情。
见段爷爷的态度一如既往地恭敬,甚至还比以前都要亲热,林先生心里也十分舒服。
他的学生是没有像是段青恩这样有出息的,但之前他在学堂上学时,曾经有个同窗就是考中了童生,结果从那以后他父母就飘了起来,对着先生也没有以前那般恭敬。
之后虽然那同窗人认真上进,先生也还是忍受不了他父母那趾高气扬的态度,将人赶出了学堂。
林先生是很喜欢段青恩的,因此也有点担心他家里态度会变化,不过现在见了段爷爷的态度,他又觉得自己是杞人忧天了。
只看段家摆宴席也能想得到他,便该知道,段家不是那种起了东风便感觉自己长了翅膀的人。
人家对他好,他自然也要对人家客气。
林先生对着段爷爷笑道:“青恩不在家吗?”
“真是不巧,院子里乱糟糟的,我们怕孩子们磕碰到什么,就让青恩带着他三个弟弟一同出去了。”
段爷爷:“您是有什么事吗?要不我让人出去找找去。”
“不用不用。”
林先生连忙拦住了要起身的林爷爷,“您转告他一声就行了,是这样,我有个同窗,手上有个去县学的名额,他想要举荐青恩,所以我来问问你们家意见。”
“县学?”
段爷爷虽然读了书,但也基本没有关注过外界的事,听了个新名词有点懵,“这是,这是读书的地方吗?”
“对,县学是由知县大人建起来的,一般县里有名望的人家都能举荐,每过三年,就会有新的名额下发,一般都是为了像是青恩这样,家不在县里,念书又用功不错的学子。”
林先生耐心的跟段爷爷解释了一下县学具体是个什么章程。
话说他们县里在几十年前有一位县令家境不错,到了这个地方见四处破落连一个学堂都没有,索性就用了自己的钱,建造了县学。
之后他又招收了一些秀才举人,正式开学。
一开始,进县学的都是一些家境不错的学生,后来有一次,县里一位穷人家孩子中了童生,想要继续上进,却苦于教导他的先生也只是一位童生,即使倾囊相授也不能让他再进半步。
这位先生也不想耽误了自己的弟子,于是求到了县令那里,问能不能让他的学生也进去念书,念书的费用就记账,然后慢慢还。
这位县令本来就是个不差钱的,听了之后于心不忍,索性就自掏腰包让这个学生进学,还让人制作了举荐牌分散给县学里的先生们,让他们举荐一些念不起书却很有天赋的学子来。
之后这位县令得了个好名声,很快就升官走了。
后来的县令虽然没那么有钱,但也不可能前头定下的规矩后面他来打破,索性就还是学费照样收着,但有举荐名额的人可以不花钱进县学。
之后,举荐名额就渐渐成了一些有名望的人独有。
而他们也都只会举荐一些有才名但家中却条件一般的学生进县学。
段青恩就十分符合这个举荐条件。
林先生是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将县学给说清楚了,怕段爷爷不答应,他又补充道:“青恩聪慧,我却只是一个秀才,短期教导倒是还好,可若是他想要更进一步,还是进县学为好。”
段爷爷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比起前程,他更加担忧孙子会受欺负,迟疑了几秒,还是开了口:“先生你的意思我是明白的,可你方才说的,那县学不靠着举荐名额进去的读书人,是否都是花了银两的?他们家中定然富庶,若是青恩去了,他年纪小,家中又无甚银两……”
潜在台词,就是怕自己孙子会在学校被人欺负了。
林先生明白。
他虽然只有一个女儿,可这拳拳爱子之心他还是明白的,也就十分耐心的道:“县学中如青恩这般的学子也有不少,就算是青恩年纪小,方才我同窗已去信,道他可以让青恩与他的儿子一道住,两人年岁差的不大,有人带着,青恩在学校也熟悉些。”
“更何况他并不如其他七岁小童一般,是个顶顶聪明的,若是有什么不妥,他也会提前看出来。”
这一点上林先生是十分自信的。
十岁以下,比他弟子还聪明的他还真是没见过。
林先生说完这件事就告辞了。
天黑下来的时候,段青恩带着三个堂弟回来了。
一回来,段爷爷就拉着他告诉了他这件事。
他听了个大概就大略明白怎么回事了。
大致换算一下的话,意思就是:
这是个好学校,不收钱,教育质量还好,段爷爷肯定是想要让他念的,毕竟念了好学校才会有更好的老师教导,有更好的老师教导才能让他一直往上考,而且同窗也都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对他的人脉十分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