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明星升降级计划

在内地能运作上市那真得靠一定的运气,早了不行,第一个吃螃蟹的要求太高,人脉关系弱了根本别想。

迟了也不行,等传媒公司都几十家上市了,题材稀缺性也就没有了,溢价的空间就少了。

不过现在想这些还太早,还是想想赵少东准备投入进来的这笔钱怎么花出去吧,现在柳若依开始为钱多而有的发愁起来。

这是投行职场习惯,钱空在哪里不投出去,柳若依心里就会觉得难受,赚不到钱,怎么显示她拿的股份物有所值?

只是就算签下来刘坤和韩虹俩个歌手,一年在他们身上花一千万顶天了去,这还得看销售市场情况,主要在宣传方面投入弹性。

只不过如果投入了这么多宣传资源能够销售良好,回款很快,现金流上就进入正轨,实际上根本花不了一千万那么多,就会赚回来下一轮投入的利润了。

就像柳若依一样,滚石前期投入一千万左右把柳若依人气推上去,将唱片销售拉起来后现金流滚滚而来,现在都已经完全回本了!

现在完全可以靠利润收入驱动后续推广活动。

2001年的一个亿人民币和一个亿港币还是很值钱的,能干不少事。

如果柳若依真要将这俩笔钱有效利用起来,一年赚的钱不会比滚石在她身上赚的少。可惜这钱不能像投行那样做投资,否则柳若依可以让这钱更快地翻几番,而且还不用那么费劲!

投行才是柳若依最强项啊!不过现在还是省省吧,先认认真真在娱乐圈打开局面,等公司做起来,未必就不能几十倍上百倍的翻番上去!

柳若依记得那个兄弟传媒公司,巅峰时期市值可也是几百亿接近千亿的市值呢!这生意,可也不是小生意了。

Cathy买回来随身听,柳若依将刘坤的小样和韩虹送过来的小样都听过后,果然有种捡到宝的感觉。

刘坤的成名作《无所谓》在小样中,尽管这个小样做得相当简陋,听起来完全没有后世听的正式版本那种感觉,但是旋律错不了。

或许是现在的坤哥囊中羞涩,压根儿就是自己组草台班子录制的吧,也就比柳若依当初寄给李敬尧的小样好一点。

但是无所谓,有这首歌基本保障了专辑不会坑死就好。

韩虹的小样中,除了她去年写出来并演唱过的《天亮了》,柳若依还听到自己后世喜欢的《那片海》!

这首在韩虹作品中最少能排进去前三的歌,现在柳若依捡到了!

有了这首歌,柳若依现在要做的,就是顺水推舟将这张专辑的制作和推广工作做好了,后面的一切都不用太操心。

绝对亏不了。

现在比较头疼的是签约了。

需要给出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让艺人和公司都双赢,避免以后起纠纷呢?

像自己合约那种肯定是不行的,整个行业估计新人约签成自己那样是独一份,以前少有,以后也不太会出现了。

听完小样后,柳若依哪儿都不去,就呆在宾馆中,从Cathy那里找到的各大公司合约样本中,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思路。

要让艺人同公司双赢,核心要点是考虑到公司同艺人分享艺人成长带来的利益,同时也要平衡培养艺人的投入风险。

作为风险系数极高的娱乐产品主要承载体,培养出一个顶尖明星的背后,是无数出不了头的艺人垫脚石,如果按照正常的投资模式肯定血亏。

一个公司从100名新艺人培养中,如果能出一俩个一线明星,三五个二线明星和10多个三线明星,那就足以笑欢了。

一个新艺人就算是保持最基本训练和吃喝拉撒,一年在至少也要烧公司几十万吧,这还是2000年左右的行情。

所以培养出名能赚大钱的明星艺人,如果不分担掉一部分这个培养费用,很快娱乐公司就会陷入没有资源培养新人源源不断补充进来的风险,当家明星再走掉,基本就垮了一半。

毕竟不是每一个明星,都能像柳若依这样,在作品方面有着天才一般创作能力,写一首歌就红一首歌,发行一张专辑就大火的特例。

当然,如果真有像柳若依这样的新人,也应该有比较特殊的待遇来留住他的人和心。

考虑到这种种情形,柳若依写下了极光文化“星计划”文案。

整个计划覆盖从新人开始,到天王天后都适应的合约体系,大致分成新人约、巨星约和天王天后约三大类。

其中新人约分为三个小档,划分成三种不同的情况,给与不一样的待遇。

第一档,潜力新人保底5000元月,一般签给有潜力的练习生,需要培训才能出道的年轻人,这就是给出的基本保障;

第二档,实力新人保底15000元月,一般签给有一定特长和潜力,初步具备出道能力的艺人,只不过还没有什么知名度,连三线四线明星都还够不上的那种十八线艺人,分成同公司是三七开,艺人拿三成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