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第一功臣(第3/5页)

松原作为一个经验老道的进出口商,第一批跟江满定下了六个品类,十四款产品的出口合同。并提出,以后他们可能还需要定做,按照他们的设计要求增加某些款类的产品。

实则江满在她坚持的“五块钱”的基础上,对每一款具体产品的价格还是有所让步的,简单的一个杯垫,报价五块钱并非长久之计,合作共赢,大家长期赚钱才是合作之道。

如此一来松原也满意,总体的合作协商气氛比较友好。

这一单生意做成了,江满有信心,凭借他们产品的定位准确,制作精良,和合理长效的价格,先机他们占了,几年后这方面的出口生意,别人想抢也抢不过他们,说不定还能在当地形成一个特色产业。

一高兴,江满就带着畅畅逛遍了大沪城,好吃的好玩的买了一堆,反正回去的时候姚志华一起走,有人扛行李。

这可苦了姚志华,他期末考试,只能眼巴巴看着人家娘儿俩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逛街买东西,到处疯玩。

24号,农历腊月十九,三口人才风尘仆仆回到老家,这一趟出门都半个月了。

在永城下了火车,年关春运人那个挤呀,从永城坐客车再到县城,江满和畅畅已经累得不想动弹了。

姚志华舍不得老婆孩子辛苦,他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大包行李都是他扛着呢。

因为之前没确定归期,也就没让小刘和谷雨来接他们。两口子带着孩子走出汽车站,商量了一下说,天也不早了,干脆住一晚上吧,别那么赶了。

“住招待所”姚志华说,“去谷雨家住不方便,他们孩子小,又是跟公婆住在一起。”

“我也这个想法。”江满道,“咱们先去招待所,回头再联系他们,不然小刘和谷雨该埋怨我们了,一准让我们去家里住。”

三口人先去招待所住下,休息收拾一下,晚上才去江谷雨家吃了个饭,两家人大人孩子聚一聚。第二天,腊月二十,才一早坐车回家。到镇上下了车,再坐驴车一路回到村里。

江满可不知道,村子里好多人对她的“成功归来”已经是望眼欲穿了。一进村,就遇到几个村民围上来问这问那,问江满是不是真把玉米皮编的不值钱东西卖给外国人了。

“你们可回来了。”肖秀玲听见动静就过来,笑道,“队长叔昨天来问两遍了,还专门派了姚大军赶车去镇上等你们呢。”

“我原本拍电报跟他说昨天到。”江满笑。一边叫畅畅给小陆杨分零食和礼物。

“你家陆安平哪天回来”姚志华问。

“再等几天,小年前后估计能到。”

三口人放下行李,洗把脸,听到消息的老队长就找上门来了。

“队长叔来啦,赶紧进来坐。”姚志华迎了进来,江满就去倒茶。

“别倒了,哪还有心思喝茶呀。”老队长摆摆手,“你们赶紧跟我说说,这事情真成了那些个东西日本人真的要”

“叔瞧你说的,这事我也能哄你”江满就把具体的合作详细给老队长说了一遍。

至于村里后续的安排,她其实路上跟姚志华也讨论过,打算搞“订单生产”,跟村民签订生产合同。当地农村很多人都会编这些手工,即便不会的想学上手也快。组织人进行培训,明白具体要求,保证质量,就可以了。

把供货任务分解到各个加工户,分散生产,这样既不需要集中的大厂房,又灵活方便,最大限度让村民利用空闲农闲来编货挣钱。而他们要做的就是统一管理和质量把关。

而根据第一批合同供货量,村里人埋头苦干也就差不多了,所以肯定优先给本村村民加工。如果将来再扩大的话,还可以向周边其他村庄扩展。

眼下就是管理的形式问题,村集体说真的,江满对老队长很信任,但是老队长都准备卸任的人了,接下来的继任者,继任者的继任者……谁知道会是怎样的人啊,能力一方面,私心一方面。村干部这个阶层,啥样人没有

并且村集体单位在眼下,也不好申请到进出口自主权。

所以江满想到的长久稳妥的法子,就是成立专门的公司。老队长听她解释了一下,一拍大腿:“那咱就公司,公司好,你就当那个大经理。”

“我不当经理。”江满笑道,“您来当,卸任不当村长,也不耽误您再当几年总经理,又不用你干啥,就凭你的为人和威望,动动嘴管管事儿,就行了。”

又解释了一下,说咱们这个“商贸公司”可以采取股份制,让加工户入股,股东推选经理,还解决了先期资金,这样最稳妥了。

至于产品价格,江满也跟老队长说了实话,按她跟松原的协议,14款产品价格基本都在两块到五块钱之间,刨去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下放给加工户的话,她想定在六毛到一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