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第2/7页)

不经意间看到剑柄上的“霍”字,泪珠子刹那间滚落而下。

他年纪虽小,却清清楚楚记得,那日禁军闯门,祖父和父亲玉冠破碎,佩剑被人粗鲁地卸下,那些人扬言霍家罪恶滔天,不配此等高洁之物。

他们是霍家子孙,他们都没有资格佩剑了。

可是现在,殿下赠剑给小叔,其中深意显而易见。

霍琼亦红了眼眶。

受二人情绪感染,霍延也不由喉咙发酸。

他伸手关上匣盖,垂眸低声道:“过几日我要随殿下上京,你二人务必保护好自己。”

两小重重点头。

眼见小叔抱匣回屋,霍琼忽然道:“小叔,我听说殿下生辰会在路上过,我想送他生辰礼物,你帮我带上,到时候送给他可不可以?”

霍延转身:“生辰?”

霍琼点点头,“我听阿砚哥哥说的,殿下生辰在八月廿八,那时你们在入京途中呢。”

霍延微一颔首:“我知道了,临行前将礼物给我便是。”

“我也要送殿下礼物!”霍煊蹦跳着道。

他太喜欢殿下了!

霍延回到屋子,将木匣小心放在桌上,默默端详良久,又忍不住重新打开匣盖,伸手去碰剑柄。

在东院,在路上,在院中,他一直都想握一握这把剑。

剑身无疑是漂亮的,剑柄无疑是古拙的。

执剑的手修长有力,掌心布满茧子,粗糙的手纹与刻着纹路的剑柄相合,霎那间催生出无穷无尽的荡气回肠。

可惜,少了剑鞘,缺了剑穗。

接下来几日,楼喻每日府衙、窑炉、王府三点一线。

府衙的官吏知晓他要入京,有些人私下本有些哄然,结果楼喻一连几日作风强势,又将他们的小九九压下去了。

临行前一天,楼喻特意召集众官吏,端坐主位上巡视众人,沉声道:“明日本殿就要入京贺寿,尔等千万不可怠慢,不可生事,否则……”

他让冯二笔给每人发了一本册子。

“其上皆为尔等为官以来的罪证,若是胆敢滋事,这些罪状都会上达天听。”

众官吏:“……”

这么绝的吗?同归于尽的招数都想好了?

唯司农、司工二吏有些不舍。

他们负责庆州农业、工业多年,见识到楼喻的手段,看到庆州府的改变,说句实在话,他们更希望楼喻当庆州府的主人。

敲打过众人,楼喻回到王府。

庆王妃正给他准备行礼,一边准备一边叹气。

儿行千里母担忧。

京城就是个吃人的地儿,她家雪奴这般乖巧,要是被欺负了可怎么办?

见楼喻归来,她上前替他整整凌乱的衣襟,嘱咐道:“娘已去信京城,等你到了京城,你大姐姐会去接你,你就在侯府住下,别住那劳什子行馆了。”

四年前庆王从京城回来,跟她哭诉了一夜,说行馆的饭难吃,床难睡,啥啥都不好,实在受罪。

她可不想自家儿子受这罪。

楼喻眉眼弯起:“娘,既然有大姐照顾我,您就不用担心了。”

“怎么不用担心?”庆王妃瞪他一眼,“如今世道混乱,路上不太平,那些难民、土匪一个个如狼似虎,娘怎能不担心?”

楼喻无奈:“有随行府兵,他们会护我。”

“你能带多少府兵?”庆王妃还是不放心,“最多两百人!”

要是遇上成百上千的难民潮,府兵再厉害也抵不过啊。

“别担心,”楼喻凑近庆王妃,眨眨眼,“儿子早就有准备。”

八月廿三,庆王世子车队驶出城门,随行人员有冯二笔、霍延、杨继安、孙静文、周满以及二百府兵。

带上孙静文,是为了记录沿途地形。

带上杨继安,一是为陪同孙静文,二是楼喻看重他年纪小。

年纪小,等于示人以弱,会让人轻易忽视,恰恰杨继安颇有急智。

而且,在楼喻看来,杨继安这样的人,不适合被困在一方天地里,他更应该出来开阔眼界。

京城之行,将是一次不错的历练。

车队行了大半日,来到庆州与宜州交界。这一路上,他们都没碰到难民。

当然碰不上了,毕竟庆州的难民都跑去庆州府,在楼喻的管控之下,已经没有四处游荡的了。

但宜州有没有难民不好说。

他们这车队太过招眼,虽然看起来威风凛凛,但若是碰上大的难民潮抑或是小股起义军,说不定会来一场混战。

前方有一人站立等待,着一身玄衣,面容清秀端正,正是冯三墨。

楼喻下令停车。

冯三墨行至马车前,“拜见殿下。”

“起来吧。”

楼喻从容下车,吩咐冯三墨:“办好了?”

“幸不辱命。”

楼喻笑道:“那好,这些马车就交给你了。”

他出发前,曾另派一车队抵达宜州地界,设计一场庆王世子路遇山匪下落不明的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