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恒河沙[04](第3/3页)

学生结伴成群走过查尔斯河,进入宿舍大楼的公共区域手舞足蹈议论教授启发的知识点。公共空间几乎随处可见的白板和沙发,经常有人讨论到一半起身去填满白板,记录他们突如其来的灵感。

除了公共场合氛围热闹的学术讨论,也有猫在实验室安静做实验,还有像盛明安这样躲在宿舍里思索科研的人……

MIT学术氛围浓厚,无论多么怪异的行为似乎都能得到宽容,被允许以自由的姿态徜徉于学术世界中。

盛明安前三天都躲在宿舍里不出门,第四天上午缺课,已经请了假,但维斯教授还是尽责的打电话询问他状况如何,或许该出门走走了。

正等待数据软件整理出异常的盛明安对电话那头的维斯教授说:“请您放心,我只是在寻找一条建立新的物理理论的小路。”

维斯教授不以为意,不以建立新物理理论为追求的物理学家根本连入门都不算,因此他并不觉得盛明安自不量力,虽然近二十年来并没有什么新的物理理论被建立。

“别总是闷在房间里,多出去走走。你的课题申请通过了,注意接收邮件。”

“谢谢您,维斯教授。”

叮嘱到位,确认盛明安还活着,维斯教授就挂断电话。

恰在此时,数据整合结果结束,看清一排列开的、清晰的数据时,盛明安表情出现一丝浮动,他赶紧用圆珠笔抄写下这一串数据并制作成图形表。

图形表完成,横坐标是超导临界温度,纵坐标却是……电子对浓度?!

根据图表来看,电子对浓度和超导临界温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换句话说,铜氧化物超导材料的超导临界温度受电子对浓度影响。

不是电子对密度?

盛明安很惊讶,现在的超导主流理论是电子对密度决定超导临界温度,他的这个发现将会颠覆目前的主流理论。

不过他不打算立刻发表论文,还是等摸清并确定后再说。

盛明安就所得数据重新设定一套全新的方案,发送到研究所交给团队,同时自身这边准备从石墨烯入手,解开波函数和超导效应的关系。

刚好实验室使用的申请通过,他当即出发前往实验室。

实验室装置和材料都很齐,打上报告就能申请下来,盛明安就在实验室里开始了相关实验和模型设计。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经常往返于宿舍和实验室,抽空去上课。

维斯教授知道他的实验到了一个关键期,就对他的旷课行为睁只眼闭只眼。

***

华国,核工业物理研究院。

陈惊璆跟在他的导师、核工业物理研究院院长的身旁,低头注视显示屏,全神贯注注意大型托卡马克装置首次放电的模型建造。

院长:“紧张?”

陈惊璆实话实说:“有一点。”

该大型托卡马克装置模型设计是他在一次会议讨论时当面提出并阐述,从当前量子纠缠、拍瓦级激光系统等热门技术中获取灵感,设计出来的大型先进的托卡马克装置。

方案经过层层讨论通过,率先进行仿真模型建造,若是仿真模型建造成功完成首次放电,研究院才会采用该方案建立核聚变装置。

院长:“失败了就失败,也没什么。”

陈惊璆没什么意义的笑了一下,他很紧张没错,却不觉得会失败,也不想接受失败。

院长:“实现核聚变的完美的托卡马克装置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极其苛刻的高温要求和约束,就技术层面来说,目前难以做到。”

顿了顿,他又说:“前两年我们攻克ITER计划第一壁核心技术,已经掌握托卡马克装置直面上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这一核心部分。”

所谓ITER计划即中俄欧美日韩印一共七方、超35个国家共同签署并实施的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共同参与建造大型托卡马克装置。

华国负责该装置9%的制造任务,由核工业物理研究院完成计划中第一壁核心技术,华国因此成功跻身入核聚变反应堆世界先列。

陈惊璆听懂院长话里深意,既说技术难度大,实现核聚变应用的路还长着,又怕打击年轻人信心,于是补充一句自家技术世界前三,不用太担心失败的挫折。

陈惊璆笑了笑,心领院长的好意,随后说道:“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