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生中场答卷(第3/4页)
从我到达德国留学开始,我曾经读到和看到的西方生活慢慢变成了生活中的真实,我才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差别。
教德语的美丽和气的女老师,一天换一身衣服、一天换一套首饰,每天都是一道风景线。我天天换衬衣,但是外套永远都只有一件牛仔服。
我在高速公路上拦车旅游,好几次都坐上了豪车,车速开到220,车身稳如磐石。开车的人镇定自若,示意我车速极限可以开到260.
过圣诞节,教授家里请客,一栋小别墅,客厅里的吊灯和凡尔赛宫里的吊灯当时在我的眼里只有大小的区别。
而刚到德国的我,是属于马路边捡东西活着的人。
学生宿舍的自行车棚里经常有被丢下不能骑的自行车,热心的男生弄来两三辆,拆东补西就帮我组合成一辆还能骑的车。
德国人的旧家具只能在规定的日子扔到街上,会有车来运走,在这些规定的日子里,我骑着自行车沿街挑选,没有费多少工夫,我捡到一台17寸的彩色电视机。回到宿舍插上电源就能看,就是有些旧了。
初到德国的我发现了不同的生活,但是作为学生,我对此的感受不可能很深,因为我很快就勤奋地打工挣钱了,我在学生中不是最穷的。后来我又和吉姆谈恋爱了,吉姆有收入,家庭又不错,我很快进入了一个衣、食、玩不愁的生活状态,对别的生活状态的感受又淡漠了。
我是中国著名大学出来的浪漫女孩,在大学里接受的是理想教育、学业教育,但是没有接受职业教育。我大学毕业了将接受国家分配,我无法选择工作,工作来选我。好在我考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我只在外文杂志社工作过一年,一周开一次会,一个月组一篇稿,一年出一个广告专刊,靠自己拉广告挣到了比一般人多10倍的工资,用这个钱买了国际机票我就出国了。出国后,我打工,深夜蹦迪,高速公路拦车旅游,期待西方王子出现,有浪漫的爱情……后来我和吉姆结婚了,吉姆从小就受到职业教育,他会英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7种语言,他读小说都读原文,他还写过小说,但是上大学时,他既不学文学,也不学语言,他学土木工程了,为什么?为了职业。吉姆所受的教育是,人首先应该有一份职业。我拿到了博士学位,仍然没有工作,我也不急于找工作,我应中国的邀请开始撰写一部学术专著,中国给的稿费,换算成马克正好够我回国交稿来回一次的机票,我梦想在德国建立一个中德文化比较研究所,不上班而做白日梦。吉姆说,梅啊梅,你学我的土木工程就有班上,你学了艺术,艺术教育专业连德国人大部分都没有班上,你去哪儿上班呢?
在德国,艺术史以及和艺术相关的很多专业被称之为“失业专业”,毕业后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更何况我是中国人。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在德国又被称之为“富有太太专业”,因为很多女士学这些专业是为了变得有修养、有气质,毕业后成为阔太太是很合适的。本来我也成为准阔太太了,如果没有经济危机,如果吉姆的工作岗位不受到冲击,吉姆对我是否有工作是持无所谓态度的,我出版了中文专著,吉姆也很自豪。其实,我回国交书稿是吉姆掏的路费,我自己的稿费用来孝敬我的父母了。因为出国前我研究生毕业第一个月的工资给父母买了彩电,出国后我反而没有孝敬父母了,我心里很惭愧。后来经济危机出现了,吉姆受了刺激,他从小在优越的条件下长大,完全不知怎样面对危机,面对可能的失业,如果失业了他只够一个人去世界旅游的钱,他觉得带不动我了,养不活我了,我和吉姆分手了。我也受刺激了,不工作就没法活了,我必须工作了。
在和吉姆分居以后,我不再写专著,我放弃了创立一个中德比较文化研究所的梦想,也不再做被养着的家庭主妇,我在柏林四处找工作。很快,我在德国一家做国际培训的公司找到了工作,这是我在德国的第一份工作,收入不低。但是我不满足于这份工作,我攒足了路费就想回中国,脑子里都是与中国和艺术相关的创意。我利用休假在国内讲学,立即有国内的同行请我做美术展览,展览完了照例要在欧洲转转、看看,这些业务我刚开始还和德国公司一起做,我拿工资,业务算公司的。没过多久,我自立了,不仅做展览,还创立了我梦想的中德艺术节。
事业扬帆起航,但是一切的重担也压在我肩上。
患了晚期癌症,动过大手术后的我怎么办呢?
工作、工作、工作,我在癌症的手术台上还想着工作,我是工作狂吗?不是。我是中国培养的工作模范吗?也不是。那我怎么简直死到临头还想着工作?因为我喜欢我的工作,我还必须工作,因为我不工作就不会有收入,两个原因加在一起,工作的动力是双倍的,动力之大让我忘记了癌症与死亡,也走过了当初云和妹妹给我造成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