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贰个太阳 10(第2/6页)
尹德和系统一起傻了一下。
尹德:“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有人卖辅导书了吗?!”
系统团子掏出一个光做的小本子开始翻了起来,翻了半天抬起头看着放心许多:“原来的世界是在明代中期出版业全面兴盛之后,晚明的科举教辅书市场才变得特别发达。我看这个世界现在连活字印刷术都没有,教辅行业的竞争压力应该不大。”
说完系统把手里光做的小本子一扔,一脸自信的说:“不管竞争压力大不大,我做出来的辅导书肯定是最棒的!”
尹德同样自信:“没错!”
中国的学生最擅长的是什么?没错,是考试!
虽然古代学子和现代学子学习的内容上有偏差,但辅导书这种东西,不可能难倒擅长考试的中国学生!
抱着这种膨胀的自信,尹德和系统开开心心投入了即将到来的府试——也就是童生试——考核辅导书编撰去了,然后是院试辅导书、乡试辅导书乃至会试辅导书。
“正青书肆”的掌柜常穗把手里的杯子给砸了。
在知道中华书肆编撰府试的辅导书时,知道这个消息的很多人都觉得好笑。
童生试作为整个科举考试中最初的阶段,考的都是比较简单、基础的东西,基本上只要把先生教导的那些基础知识背诵下来并理解,想要通过童生试并不难——这是站在那些轻松通过的秀才、举人、进士角度来说的。
事实上按照比例换算来看,古代每年考上童生的学子相当于现代考上北大清华的学子数量,可以说已经很厉害了。
但是相较于之后的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来说,童生着实不值一提,考上了也没有任何特权,只是一切的开始而已,所以受到的关注要小上不少。就算是有些有门路的书肆,也不会选择去卖童生的辅导书,现在的纸可是很金贵的,想出辅导书也不是说随便写两个字就行。
虽说童生在总体上来看不是特别受大众关注,但也是一场非常重要的考试,多少寒门子弟能够考上童生就是一辈子的荣耀,对于绝大多数的寒门子弟来说,这就是迈向科举的第一步。
所以在发现竟然有书肆卖府试辅导书而且还卖得特别便宜的时候,所有前来考府试的邑庠生以及他们的家人就算是勒紧裤腰带也买了一本。
自开国科举选材以来,连年考科举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基数最大的童生,每年都有新的学子来考,又有不少人没考过被拦在童生外面,被拦在外面的学子又连年不停参考,看那参加童生考试的学子里连五六十岁的都有,可以想见考试基数到底有多大、多可怕。
对那些有底蕴不把童生试放在眼中的人来说,考童生只是走个过场;但对于绝大多数想要踏过这个门槛的寒门子弟来说,童生试极为重要。
故而也不管中华书肆里的《童生辅导书》到底好不好,是否真的能够给自己提供帮助,在它被推出之后依旧卖的极为畅销。
直到这里,所有和正青书肆掌柜一样关注中华书肆动作的人都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
即使后来听这些从考场走出来的学子都一脸激动的夸赞中华书肆的《童生辅导书》有多好,他们也不是很在意。
只是一个童生而已不是吗?
可问题就出在后面的院试。
院试为三年两试,今岁的院试时间同府试间隔不远。
不少在买过中华书肆童生辅导书后考上童生的学子,眼见着中华书肆又推出了《秀才辅导书》,于是一个个再次光临中华书肆大肆购买《秀才辅导书》,希望能够取得和童生试时一样好的效果。
在院试开考之前,来到云州城参考的学子,几乎人手一本中华书肆的《秀才辅导书》。
那一段时间,不管走到哪里,耳朵里听见的几乎全都是中华书肆和《秀才辅导书》的讨论。
刚开始还有一些人放言中华书肆太过狂妄,连个底蕴都没有,也未曾请什么大儒或者声名远播的读书人坐镇就敢随便为考秀才编撰辅导书。但中华书肆在院试放榜之后,于云州城乃至整个云州,都可以说是风头一时无两,也没有人敢说中华书肆狂妄了。且它那两本辅导书的名气,也随着考生们回到自己家乡后,被传播的越来越远,甚至连临近的其他州县都听说了。
到了这个时候,再提到云州城的书肆,就连云州城里的百姓,也都只知道中华书肆,而不知道其他书肆了。连着在云州隐居的大儒们,看了中华书肆推出的辅导书后也都频频夸赞,肯定了编撰者的功底,表示想要结识一番。就这么几句话,中华书肆的辅导书在百姓心中近乎等于权威了。
而在这个关头,听说中华书肆还在为了接下来的乡试、会试准备推出新的辅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