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绝佳时机(第2/2页)

庾明最先跳出来质问王献之:“秦国饥荒,正是攻打秦国的绝佳时机!卫将军为何要借粮帮助秦国!莫非不知晓养虎为患的道理?”

王献之出声言道:“诸君,秦国当地,可都是晋人!诸多世家与百姓被困在秦国,出不来。如今,是这些人在受苦!”

秦国与燕国不同。燕国当地的百姓多数是鲜卑人,俗称东胡人。晋国打燕国,打了就打了。晋人只会拍手叫好。可是秦国当地的百姓,都是晋人!那些没有过江,从中原各地逃往到秦国的晋人,如今都困在秦国里。若是晋国不理会这些人的死活,在这种时候攻打秦国。天下晋人必定会感到揪心难过。尤其是那些与亲人分别两地的晋人,必定不想见到这样的场面。

王献之这么一说,众人沉默起来。

的确,目前生活在秦国的人,大多数都是晋人。许多晋人,迫于苻氏的政权,不得不顺从苻氏。逃不出来,还要被剥削。

王献之又言道:“再而言之,秦国求和,晋国与秦国已经签下和平协议,五载之内两国不起战事。若是晋国在这种时候攻打秦国,岂非失信于天下?”

王献之放慢说话的语速,缓缓言道:“晋国出粮,并非是救秦国。而是救晋人。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此番晋国出粮救济秦国当地的晋人,当地晋人得知晋室尚未忘记自己,必定感激晋室。他日,若是晋国与秦国兵戎相见时,生活在秦国的晋人必不敢对同胞下狠手。秦国将士的士气都没了,如何作战?届时,晋国必定大胜!收复山河,一统天下!”

王献之这番话,让众人听得一愣一愣的。

想到那个场面,众人深思起来。

王献之说完之后,殿内沉默片刻,桓温开口言道:“吾带领将士收复中原时,每当收复一郡。当地百姓,尤其是老翁老妪,见到晋军,皆是垂泪欢迎。诸多老翁老妪言‘未料残年还能在见到官军’!天下晋人,无论如今生活在何方,爱国之心不灭。生活在他国的晋人,尚且盼着晋室。晋室岂能遗忘这些人?”

原本,桓温的想法跟庾明一样。他以为收拾秦国的时机到了。没想到王献之却提醒众人,生活在秦国当地的人大部分都是晋人!

这让桓温想起了自己在收复中原时,遇到的那些晋国遗民。那些上了年纪的晋国遗民,看到晋**队出现,热泪盈眶,纷纷哭泣起来。这些老者没想到在自己将死前,能再一次看到晋**队!晋**队来收复故土了!

桓温在多年征战,比在场公卿更深切了解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折磨。所以,王献之这个决定,桓温是支持的。

像顾和这种上了年纪的老头,经历了新旧两朝,自然也能理解这种感受。

顾和开口言道:“吾赞同卫将军!晋国救的不是秦国,而是晋人。身在异国他乡的晋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天下统一,晋军出现,拯救天下。这些晋国遗民尚未忘记自己的身份,尚且对晋室抱以期望。晋室岂能让这些百姓失望?再而言之,因战乱分别两地的晋人,必定不愿见到晋人伤害晋人。”

转头,顾和对小皇帝说道:“陛下,该出粮救济生活在秦国当地的晋国遗民!”

小皇帝目光复杂地望着王献之。

王七郎其实,并没有改变,对吗?

王献之对燕国出手的时候,司马聃一度疏离王献之,他觉得王献之变了,变得冷漠无情。

可是,现在听了王献之所言。

司马聃觉得,王献之从来没有改变过!王献之就是王献之!还是那个心系苍生的王七郎!

司马聃正准备开口说话,这时候,褚太后却出声说话了。

“此事明日再议。”

王献之望向幕帘,出声说道:“若是太后身子不适,可先行回宫歇息。”

褚太后听到这话,面色不悦。

这个王七郎,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跟她作对!跟褚家作对!

褚太后声音冷淡地回应道:“朕授命先皇,在陛下未及冠前,上朝垂帘听政。莫非卫将军对朕有意见?对先皇不满?”

王献之出声回答道:“臣不敢。听闻近来京中出现时疫,臣唯恐太后身子不适,担忧太后贵体,故而想请太后先行下朝,回宫歇息。”